企業黨建的“最大公約數”
專題
作者:陳沙沙
“隨便翻上一頁,說上一條,就能發現黨章對於企業文化的借鑒作用。”許憲魁向《民生周刊》記者講述著黨章與企業文化如何融合。紅色的黨章在漆黑的“老板桌”上顯得格外矚目。
許憲魁是河南安信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另外一個職務是安信公司黨支部書記。多年來,對於“書記”與“老總”的身份切換,他早已熟稔。
“想做好書記的企業家,說明是一個有思想、有社會責任,並且希望長遠發展的企業家。如果就想混混日子,掙倆錢,肯定不幹這個。”
從2008年建立黨支部之初的4名黨員,到如今的19名,安信黨支部成為鄭州市金水區“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典型。“兩新”組織,即是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簡稱。這股非公黨建熱潮在該區已持續8年之久。
金水區是鄭州市的中心城區,轄區內4萬餘家非公企業創造了經濟總量的80%。截至目前,全區共組建非公企業黨組織201家。
“翻口袋”的指導員
“我們三個指導員都是老黨員了,又都是退伍軍人,在部隊都幹過黨務工作。”金水區經八路街道綜合經濟黨委黨建指導員王軍閣說,在金水區,像他這樣的專職黨務指導員分布在轄區各個街道辦。如今,金水區非公企業黨組織組建已經實現全覆蓋。
不過,2005年之前,金水區所有街道辦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數萬家非公企業建立黨組織的還不足10%。
“這本來是一個很嚴肅的政治活動,但進入民營企業的黨員都沒有組織,沒有活動,組織關係就是一個‘掛靠’的形式。”許憲魁談起建立黨支部的樸實想法。
晨鍾教育集團黨委書記張玲也發出同樣的感歎:老師群體中,黨員數量比較多。但是新入職年輕教師的組織關係無法處理,一些教師將入黨問題寫在了入職展望中。麵對員工的渴盼,她深感沒有黨組織就沒有根。
“‘兩新組織’已經給經濟做了很大貢獻,都是半壁江山了。但怎麼發揮更大的作用,一直是個空白。能不能利用黨建帶領企業為民再做些什麼?”金水區區委組織部部長李建國說。民營企業黨建工作區別於機關、事業單位,具有黨員流動性大、組織關係不穩定等特點,需要專業的黨務人才幫助非公企業開展黨建工作。
就這樣,在政府和企業的配合下,“黨建指導員”首次亮相。2005年,金水區通過筆試、麵試等四道關卡,招聘了31名黨建指導員。
王軍閣、李文賢、潘力就是在這次招聘中,聚集到了經八路街道辦,也開啟了他們“冬查三九、夏訪三伏”的行動。
“我們三個一家家企業跑,一個個社區轉。”李文賢說,工作的最大困難莫過於如何翻出“口袋黨員”。“企業裏的黨員都藏著、掖著,還沒有相互表明身份。每家企業我們至少要找到3個黨員,才可以成立黨組織。”
2005年,他們三人將第一個非公企業黨建目標鎖定在一所培訓學校——惠文教育學校。但是,首次摸排黨建情況時,得到的答案是“我們學校沒有黨員”。在7次拜訪後,時任校長王金柱終於承認包括他自己在內,學校有10多名黨員,達到了建立黨組織的要求。
王軍閣表示,2005年時,部分企業和職工對黨建還有一定的顧忌,擔心黨建工作會影響生產經營活動。“但從2006年之後,看到我們辦得好,他們就相信我們了。”
當好企業的“娘家人”
類似阻力,絕非鄭州一地特有。全國新經濟組織較集中之處,黨、團組織建設,都經曆過一番波折。然而,靠著熱情和韌勁,金水區黨建指導員還是叩開了一家家非公企業的大門。
為了從心理上拉近與非公企業的距離,金水區組織部提出了“為企業服務好,當好‘娘家人’”的要求。在轄區每個黨支部成立大會上,指導員都會親自贈送一個“黨建大禮包”,包括黨章、黨旗、黨徽、黨務書籍等物品。
金水區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劉敏介紹,金水區按年度將非公黨組織上繳的黨費全額返還作為黨務活動經費。4年來,金水區返還黨費共30餘萬元,除此之外,每個社區還另外劃撥兩萬元黨建經費。“第一次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培訓會,地點定在了河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