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中國人的紫色情結及應用(1 / 2)

淺析中國人的紫色情結及應用

文化藝術研究

作者:李倩 李天

摘 要: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顏色的民族之一,在漫長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傳統色彩文化。紫色作為神秘高貴的象征,廣泛應用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故而多數中國人有意無意地形成一種紫色情結。本文將從紫概說、中國人的紫色情結探源及應用等方麵進行初步分析。

關鍵詞: 中國人 紫色情結 應用

一、“紫”概說

紫色是由紅藍兩色融合而成的一種重要的中國傳統顏色,其色係包括紫色、紫藤色、葡萄色、青蓮色、紫砂色等。

《說文解字》將“紫”釋為“帛黑赤色也”,《釋名·釋采帛》則解釋為“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相比可知,《釋名》對“紫”的解釋帶有明顯的主觀成見,這與中國古人的色彩等級觀念密不可分。在中國古代,顏色具有正間之分,正色為尊,間色為卑,二者間貴賤分明、等級森嚴。古代文獻中雖早有關於紫色及紫色係顏色的記載,但因其屬於間色,時人對其態度則不盡相同。

先秦儒家普遍認為紫色以卑賤的間色身份在社會上流行起來,有損朱色作為正色的正統地位,如《論語》中“惡紫之奪朱也”之說。該觀點到兩漢仍有影響,如《漢書》對王莽以邪亂正行徑予以“紫色蛙聲”的評價。相對,道家學派對紫色的間色身份卻十分寬容,甚至抱有一定崇拜,如“紫氣東來”的典故就與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密切相關。因而,由道家思想發展出的中國重要本土宗教道教便有了尚紫傳統。古代先民們對紫色的態度不像儒家正統觀念要求得那樣苛刻。

二、中國人的紫色情結探源

正色間色之說是在西周講究“明貴賤、辨等級”的社會背景下盛行起來的,而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尚紫風氣卻以上行下效的方式流行開來。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齊桓公好紫色可能與一種“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①的妖怪有關。《莊子·達生》曾記載齊桓公遊獵遇到延維而嚇得病倒,後得知“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的說法而豁然痊愈。帶著對神秘力量的無上崇拜,齊桓公認為自己終得霸業與遇到“衣紫衣”的延維有關,因此崇尚紫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早期傳說中不但聖賢自帶紫氣(如老子)、妖神身著紫衣(如延維),許多寶物神奇也與紫色有關。如《晉書·張華傳》中記載:“鬥、牛之間,常有紫氣……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天耳’。”紫色之所以與尊貴的神秘力量關係密切,更多源於北極星崇拜。北極星指任何時候最靠近北天極的顯眼恒星,並非確指某一顆星,但古人認為它恒久不動,是其他眾星運轉的中心,是帝王的象征。兩周時期,紫微星位於北極星位,故而古人對其極為尊崇,稱為帝星,後“紫”字代指紫微星,久而久之,紫色被賦予身份尊貴、具有神秘力量的內涵。

三、紫色情結的應用

紫色因其獨特審美內涵與象征意義深受中華民族喜愛,並被充分應用於古今諸多領域。下文將就其中幾個方麵展開介紹。

1.階級色彩

自周朝製定服裝製度後,色彩使用在封建社會中具有鮮明的等級限製,尤其體現在服色方麵。

紫色為民間婦女喜愛的服色,先秦歌謠《采桑度》雲:“攀條上樹表,牽壞紫羅裙。”春秋戰國時期,紫色開始出現在國君的服飾上,如“齊桓公好服紫”。秦時,紫色為“天之色”,秦都鹹陽宮是仿照天上的紫薇宮所建的。漢代,紫色成為與朱色並肩的色彩,漢武帝劉徹確定紫服為龍袍,還將皇帝賞賜群臣金印的係章絲帶一律改用紫色。南北朝後,權貴之人將其奉為彰顯身份的流行色,紫袍成為貴官公服,“紫衣狐裘”等同於貴族的代名詞,有詩“紫袍新秘監,白首舊書生”。唐朝甚崇紫色,規定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以紫色為常服,五品以上用朱色,可見,間色的紫地位高於正色的朱。宋初沿襲唐朝服色規定,神宗時改紫色為四品以上的官服顏色。明代,因國姓為朱加之太祖皇帝忌諱“惡紫奪朱”之說,廢除紫服提升朱色為高階官服,至此,代表運勢亨通與富貴榮耀的紫色結束了自己近一千五百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