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對我國外語教育的啟示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崔穎
摘 要: 國際化的深入對中國的教育,尤其是外語教育提出了挑戰。本文分析了我國外語教育的概況,展示了我國外語教育相較於過去的進步和變化。同時揭示了國際化對我國外語教育的挑戰,反映了我國外語教育創新的趨勢,為外語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定借鑒和研究的素材。
關鍵詞: 國際化 外語教育 創新教育
當今世界,國際化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教育,尤其是外語教育,在全球化的一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7年恢複高考以後,國家領導人在體會到西方社會知識的先進和發達後,把英語的教育提到一個很高、很重要的位置上,英語成為大學的必修課,英語作為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開始受到全國學生的重視。
隨著西方教育學思想越來越深入中國,引發了人們對中國教育體製的思考,越來越多的家長傾向於把孩子送往國外接受教育,希望孩子在受教育後能有良好的前景。教育的國際化也將外語教育擺在了重要地位。
一、我國外語教育的概況
教育部目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的專職教師人數已達到1064.01萬人,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將高達749萬人。目前,全國所有的高中、職業高中、技校和大學都要求開設英語課,僅就在校學生來講,我國已經有超過1億人在學習英語。隨著國際化的深入,其對外語教育的多元化及外語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文化素養和智力開發方麵也提出了目標和要求。
1.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外語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因此,我們從教材編寫方麵,就要謹慎選取篇章、話題,采用語言結構學習和交際功能相結合的方式,注重語言的實用價值,重視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應用和交際的能力,重視外語中聽、說、讀、寫四種基礎能力的練習。在過去傳統的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而輕視學生的聽說能力。在現代教育改革的形勢下,國內的外語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聽說能力,重視學生在口頭和書麵上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逐步把學生從舊式填鴨式的課堂中解放出來,修正過去刻苦背單詞、辛苦記語法和痛苦學課文的課堂模式,讓學生真正從課堂中受益,得到在社會中能夠發揮實際作用的能力和經驗。
2.形成積極研究教法和學法的局麵
近年來,為了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優化教育理念,各地教育部門紛紛開展了大量的教育交流活動。在全國高校內部,教師間的互相聽課和測評,以及集體布置作業,等等,都使得教學行為得到了規範,加強了教師間的總結和交流。在全國高校之間,學術交流和講座已經成了頻繁活動。各個學校的優秀教師被請去別的學校進行交流演講,目的是交換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學校定期組織的對教師的係統培訓,也有效地改善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幫助在職教師了解現有的學術發展趨勢,有助於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手段。以上種種措施,都形成了外語教育界百花齊放的局麵。
3.教學手段和設備逐步現代化
現在國內各個高校都開始引入先進的儀器設備,以方便外語教學。許多高校的教室設有多媒體投影裝置,縣市級的許多學校也已經配備了語言實驗室,實驗室擁有監聽、錄音、回放等功能,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外語。部分學校甚至設了多媒體圖書館和閱覽室,使用網站進行英語作文和論文的批改,並且開始了網上教學和實踐。這些都已經基本和國際接軌,努力使學生在外語學習中感受國際化的影響。
4.對成績評定進行了改革
課程與教材的改革,使得國內外語教育的成績評定也發生了變革。原本單一的由學生的考試成績決定,變為了把成績的評定作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這改變了傳統的對學生學習的知識進行檢測,變成了對學生平時學習表現、課堂參與程度、溝通交流能力的統籌測評。有些學校甚至開設了英語實踐課和聽力課,教授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溝通和聽說的具體使用能力,同樣把這種能力作為考核的標準。
二、國際化對我國外語教學未來創新的啟示
事實證明,我國學校的外語教學雖然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由於曆史的原因及應試教育的考核方式,使得外語教學難以擺脫重知識輕能力的狀況。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難以提高。總體上說,教師的外語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較低,教學評價標準單一,教學技術和手段落後,語言環境缺乏。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劇,中外留學生的交換加深,我國的傳統教育麵臨嚴峻挑戰。中國傳統的教育體製需要改善,過去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知識接受主體的教學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和變化。為了配合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新的需求,我們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對教學的各個方麵進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