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名受試者於2014年9月參加了隨堂問卷調查,問卷填寫的時間不限,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隨時向研究者提問,一旦有漏填或者自相矛盾的地方,立即要求改正。
受試者的回答被輸入電腦進行統計,隨後轉寫訪談錄音,梳理和歸納訪談者的采訪錄音。
3.結果和討論
3.1受試者最常使用的語音學習策略
本研究的結果將和兩個中外語音學習策略研究進行比較,一是Eckstein(2007)對183名不同母語背景的大學生進行的語音學習策略調查;二是裴正薇(2012)對214名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語音學習策略調查,她的研究特別調查了語音學習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在使用策略上的不同。
3.2詞重音
詞重音跟語言意義緊密相關,詞重音錯誤可直接導致聽者理解錯誤。本研究中,隻有44.6%的受試者在一天中幾次使用第10個策略(“發音學習中,注意詞重音”),22.7%的受試者一周一次使用這個策略,18.9%的受試者一個月才會使用這個策略。在Eckstein(2007)的研究中,這個策略的使用頻率也不高。在裴(2012)的研究中,語音學習成功者經常使用“發音時能注意重音和語調”的策略,但是語音學習不成功者很少使用這個策略。
研究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口語存在重讀、弱讀不分明,甚至重音移位的現象。很多研究把原因歸結為漢語重音模式的影響(韓洪麗,2006;秦小怡,2007;等)。本研究和裴(2012)的研究結果表明,除了母語的負遷移外,學習者口語中的重音問題和他們的重音意識不足有關。
受試者A解釋自己為什麼不經常注意詞重音。她說:
我覺得能把單詞的每個音節大致發對就可以了,雖然老師講過重音,但是我遇到那些音節很多的詞就蒙了,常常半蒙半猜地發出音來。
受試者B認為自己的英語學習目的是能夠閱讀一些英語材料,不太需要關注口語發音。他說:
我將來的工作僅需要能看懂一些專業材料就夠了,不需要去和老外打交道,而且我平時不怎麼練習口語,所以就不太關心。
受試者C認為自己中小學時候音標沒學好,不知道重音和語調的重要性。她說:
我們小學時開始學英語,老師並沒有教音標,說是怕跟漢語拚音弄混了,我就沒學,學新單詞的時候隻是跟著老師念一下,或者聽一下發音詞典,現在練口語時,現在聽別人說重音和語調,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然而,語音成績較好的受試者卻能意識到重音的重要性。受試者D說:
我有一次和老外對話的時候,對方總是發笑,我問為什麼,他說,你前一句談論的是tomato,spinach,lettuce,後麵一句為什麼總是在說“fetch a table”,我愣了半天,後來才意識到我把vegetable的重音發錯了,所以從此以後,我發多音節詞的時候,總是先查一下詞典確定一下詞重音的位置。
3.3如何解決交際中遇到的發音問題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受試者最經常使用的語音學習策略中,排名第4的是“不會發音時求助”,Eckstein(2007)的研究中,這個策略排在第4位。除了求助以外,似乎中外學習者都不能使用其他策略解決交際中的發音問題。
3.4對學習環境的要求
環境對語言學習非常重要,本研究中,超過一半的受試者(58.2%)關注良好的學習環境(第27個策略),學習發音時,46.7%的受試者會改進不好的環境(第26個策略),69.1%的受試者至少一天一次采用廣播電視等媒體學習語音。與此相聯係的兩個策略是有關學習者如何處理學習壓力的問題,89.1%的受試者都意識到語音學習需要持續努力才能提高水平(第28個策略),52.5%的受試者在學習遇到壓力時,會著手解決問題(第25個策略),67%的受試者在碰到難發的音時,會試著發出來(第17個策略)。
3.5母語在英語語音學習中的作用
英漢兩種語音發音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由於第一語言的遷移作用,在學習英語語音時往往易受母語的影響。英語教學的實踐證明,母語在英語語音的學習過程中,一方麵能促進學生對英語語音的掌握,另一方麵也使學生在學習語音時不同程度地受到母語影響,阻礙他們準確地掌握英語語音。Dulay和Burt(1974)認為,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大約47%的錯誤可歸因於母語知識的幹擾。從問卷調查數據統計上來看,62.9%的受試者至少一天一次注意母語和英語的發音區別(第9個策略),64%的受試者更是在遇到英語中新詞的時候,先用漢語發出來。正因為漢語拚音的聲母和英語音標的輔音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上很相似,所以絕大多數中國學生發一些音素時不會感到困難,這是漢語語音對英語語音學習的正遷移。另外,由於漢語沒有英語中的輔音叢,輔音叢型的音節成為中國學生的學習難點,英語的節奏、連讀、弱讀等特點也對中國學生的語音學習造成障礙。這也是64%的學生在遇到英語新詞時,會先用漢語語音發生方法發出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