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
作者:葛萱
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素養、內容、文化三個方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理解和實施這些要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信息技術教師要討論、思考的問題。從大學畢業至今,我一直從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下麵我結合教學實踐談關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體會。
一、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
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主導的目標明確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該活動中有所得、有所樂。它不僅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態度是否端正和學生是否刻苦等,而是更側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沒有收獲知識、樂趣和提高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脫鉤,導致效率極低甚至是零的教學,均是低效或無效教學。
從個人理解和教學實踐的角度說,信息技術教學的無效、低效主要是教師和學生的“銜接”沒有到位。信息技術課程主要分為理論課和上機操作課。剛開始工作那會,我習慣從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體係出發,在理論課教學上主要想著給學生多上一點、講深一點,忽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及教學方法的選擇,導致教學效果很差。另外,教學時由於受到平時講話習慣的影響,課堂教學會出現語言機械重複、教學術語使用不規範等現象。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學習興趣驟減,繼而采取一些“冷處理”的方式忽略課堂教學內容,最終對信息技術理論課望而卻步。在上機操作課中,由於上機練習設置得不合理(層次性、針對性不強),學生進了機房,常會出現分層現象:少數學生可能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完成上機任務,無所事事;不少學生經常會遇到操作問題向教師求教,教師走個不停、講得口幹舌燥,最後出現不少學生不能按時完成練習的情況。鄭自棟指出了一些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在網絡環境下,學生感興趣的主要是QQ、遊戲、論壇等,對於教學內容卻不太感興趣,學生失去學習主動性;教師由於重複教學出現教學倦怠,進行流程化教學,教學方法單一等。
出現上述無效、低效的教學,主要是由於教師教學經驗欠缺,對學生不夠了解,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分離。要進行有效或者是高效教學,我認為,首先教學目標製定要合理,這節課要讓學生學到什麼,教師一定要心中有數;其次,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度,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例如,可以考慮福建師範大學餘文森教授所闡述的先學後教模式),在此過程中,無論是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教學用語要簡潔、有邏輯性,避免無意義的語言重複,這一點在演示上機操作時尤其重要;最後上機任務設置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分為一般和提升兩種任務類型供學生選擇,將班級適當分成若幹小組,設立循環負責人製監督、協調、幫助小組學生完成上機練習,教師對於偏難的演示操作可以微課資源形式供學生下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