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生兩性差異成因
高教高職研究
作者:鄭丹瑩 鄭海林 張倩
摘 要: 男女平等的觀念自婦女運動興起後已經深入人心,但研究表明大學生性別自我概念中依然存在顯著差異。本文就男女性別差異存在現狀做出描述,並從生理、社會及自我幾個角度探討性別差異的形成原因,並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性別差異 性別自我概念 性別自我歧視
心理學範疇內,性別指社會文化建構下兩性不同的特征,而根據社會心理學詞典,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特征和社會特征的認識與評價,性別自我概念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個側麵。當今社會,男女平等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男女兩性由於生理、社會、心理等多方麵原因,大多數研究均支持男女之間存在性別差異。
錢銘怡發現在外顯性別自我概念上,男性大學生雙性化者最多,女性化者最少;女生女性化者最多,男性化者最少。蔡華儉的研究發現在外顯性別自我概念層麵上,兩性大學生除了女性正性量表外其他量表無顯著差異;而在內隱的性別自我概念的上,差異十分顯著。Bem認為性別角色典型分化的被試在與性別圖式內容一致的信息進行信息加工時加工速度最快,反之信息加工速度最慢。劉霞等人研究顯示女生普遍對自己的性別缺乏自信,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別自卑。以上研究均可以說明在個體潛意識裏,男性還是傾向將自己同男性特質相聯係,女性還是把自己和女性特質相聯係。
而造成男女性別差異的原因可以大致從生理、社會、自我幾個方麵進行解釋分析。
首先,男女存在生理差異是一種客觀事實,它主要受染色體和荷爾蒙這兩大基本生理成分的影響,無法更改。內生殖係統、大腦結構、激素與骨骼肌肉等方麵均存在顯著差異。
其次,社會層麵上,依據傳統分工模式,大多數家長都沒有脫離傳統性別框架,從家庭教養方式往往就烙上了男強女弱的意識,家庭社會普遍對女生的期望較低。而基於普遍存在的對“男女規範”的社會期望,個體會不自覺地將其內化為自我概念。根據認知發展理論,個體建構了有關男、女性的概念之後,會主動尋找兩性功能的模式和規則,反過來遵循這些規則試圖滿足社會期望。再根據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做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可以得到來自外界的正向強化,使得下次更傾向於做出類似行為,循環交互。所以社會性別理論認為, 社會性別來源於社會建構,一般而言,主動建構的概念根深蒂固難以改變。Bem的性別圖示理論也指出性別圖式是信息的重要組織者,性別圖式形成後,個體就被期望按照與傳統性別角色相一致的行為行事。
而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是學校,他們對性別的評價標準主要是從教材和教師處獲得的。據統計,在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的男性多為社會型、事業型、管理型、悠閑型;而女性人物49位,其中32位出現在家庭私人領域中;人教版98年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官員、科學家等職業中幾乎沒有女性。同樣由於教師與學生的言談也在某種程度上傳達著傳統的社會性別觀念,因此進一步強化了女大學生對傳統社會性別觀念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