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轉換中的教師應對智慧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熊玉梅
當今社會,很多小學生並不存在智力方麵的問題,然而,卻成為學習困難的學生,這一現實應成為教育者關注的重要內容。他們的能力與智力的發展,人格的完善不僅關係教育事業的進步,而且關係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雖然老師們都明白“素質教育就是麵向全體學生”,但是,仍有少數學生成為老師們“遺忘的角落”,他們就是那些實實在在存在於學生當中的特殊群體——學困生。學困生作為一種特殊受教育個體,他們的轉化程度直接反映教育工作效果,可以說是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方麵。因而,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便成為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麵。新課程標準要求麵向全體學生,全麵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切實提高學困生素質是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學困生轉換中教師應對智慧更為重要。
一、要全麵正確地認識學困生
教育好學困生,首先要求我們全麵正確地了解認識學困生。有些學生之所以成為學困生,有諸多原因,其中就有不良生活環境影響和錯誤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後果。不良家庭環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他們自卑、焦慮、缺少安全感。許多學困生其實並不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動手能力、勞動、體育與社交組織能力往往表現得比較出色。教師應該全麵正確地認識學困生,千萬不能戴有色眼鏡,認為學困生一無是處,片麵放大學困生缺點,抹殺學困生的閃光點,更不能歧視學困生。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和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隻要施以良好的教育影響,啟動學生心理機製,調動其積極性,學困生是完全可以轉化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陶行知先生的告誡啟迪我們:“教鞭”、“冷眼”、“譏笑”並非學生教育良策。許多科學家的成長曆程告訴我們:“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不好的教學方法”。
二、關愛學困生是轉化學困生的前提和起點
陶行知先生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德國知名教育家巴特爾也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確實,誠摯的愛能縮短教師與學困生之間的距離,贏得學困生的信賴。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人類最高情感的結晶。發自內心深處真摯的愛是教育轉化學困生的前提,是激勵學生進步的巨大情感力量。
一般來說,學困生往往不被人關心,不被人重視,得不到別人的尊重,體會不到學習的成功,他們的內心深處缺少自信,相當一部分學困生還會出現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們更需要溫暖,更需要愛。日常教學中除了嚴格要求外,更要讓學困生感到老師始終如一地愛護著自己,為自己操碎了心,費盡了心血,再不努力學習實在對不起老師。隻有讓他們感悟到老師的愛心和期待,才有可能讓他們點燃心中希望之火,自覺地將愛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
我班有一女生上課無精打采,回答老師提問時常走神,平時沉默寡言,眼睛裏總是透出憂傷,成績也不大好。下課後,不與同學玩,似乎心事重重。我首先加大情感投入,主動與她談心,說說日常生活,使她感受到老師對她格外關愛。時間一長,她發現老師並沒有歧視她,就主動跟老師談心,說出她內心的真情實感。原來她父母離異,母親體弱無業,靠親戚朋友支助生活,不願讓同學知道她的家境,整天生活在自卑之中,無法安心學習。於是我經常找她聊天,告訴她一些更不幸的人的身世及奮鬥的故事,讓她懂得還有些人比她更不幸,她有疼愛她的媽媽,有關心她的老師,有情深意切的同學,應該感到幸運。我在生活中關心她,想方設法減免她的一些費用,為她爭取貧困生補助。漸漸的,她的眼睛裏不再有憂傷,性格也變得開朗了,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學習成績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