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概念為基點,搭好科學概念教學的腳手架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孫金花
摘 要: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要關注學生前概念水平和科學概念形成。前概念是學生構建科學概念的基礎。前概念的存在是正常的、必然的,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已有前概念,以學生原有認知為出發點,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有效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前科學概念,並經由小組討論、對比等手段產生認知衝突,進而進行同化與順應,建構新的科學概念,並通過對新概念的拓展與運用,實現由前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
關鍵詞: 科學概念 前概念 建構策略
科學概念以事實為基礎,是對科學現象或過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解釋和理解,反映了事物或現象之間的聯係。同時,建構科學概念要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基礎。學生在學習科學概念的過程中,並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已經對某些事物或現象產生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所謂的前概念。他們在平常科學學習中往往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科學教育要珍視學生的前科學概念,從學生“現有水平”出發,尊重他們的已有想法,利用有效策略幫助他們有效建構科學概念。本文以《簡單電路》為例,簡單闡述關注學生前概念,有效構建科學概念的具體策略。
一、激發學生興趣,引出前概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隻有學生對科學感興趣才會用心學習與探究。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掌握科學概念的必要前提。而學生頭腦中的前概念往往是內隱的,平時很少會表現出來,教師教學時必須活用技巧了解學生的前概念。
案例1:在《簡單電路》一課的導入部分,我通過任務驅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回答與體驗中,讓學生的前概念充分暴露出來。
師:再過一階段,聖誕節就要來臨了。大家想不想要聖誕禮物?
師:要禮物可是有任務要求的啊!白板出示任務卡:禮物不是人人得,要想得禮物,請先把燈點亮!(有了任務指示後,學生已經了解了學習目的,也有了學習動力,學生興趣瞬間被激發。)
師:如果想讓燈泡亮起來,那麼大家覺得需要哪些材料?
此環節旨在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要讓一個燈泡亮起來,除了有燈泡外,還要有電。於是,接著學生的思路,教師及時引出問題:實驗室什麼物體可以供電?有了電池、燈泡、燈就可以亮了嗎?此時學生很容易就想到了:還需要電線(導線)。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電路中材料的前概念還是較為清晰的。
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前概念的調動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隻有將學生的前概念充分暴露後,教師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準確信息,才能架起學生的前概念與科學概念學習的橋梁。
二、引導探究,建立科學概念
為了幫助學生實現從前概念到科學概念的轉變,需要幫學生架起原有認知與現在認知之間的橋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為學生準備可供自主探究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在與實物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觀察現象、分析數據的基礎上,獲得更多信息,從而有效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揭示概念本質。具體方法如下:
1.選擇合適的材料,指向科學概念。良好的、有效的材料有利於集中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在科學實驗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形成科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