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1 / 2)

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陳曉霞

摘 要: 在小學音樂中培養學生音樂美感,有利於音樂教學開展,有利於學生形成音樂興趣,教師應不斷探索音樂美感培養新方法,使之成為提高音樂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小學音樂 教學 方法

音樂新課程注重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麵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評價機製為基本理念,主要目的是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逐漸認識、領略音樂魅力,培養音樂興趣和音樂美感,讓他們喜歡上音樂、熱愛上音樂。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雖然非常有限,但是他們對音樂的第一印象和感悟遠比成年人敏感,這是因為他們不會理解音樂的表麵內容,隻會從音樂欣賞角度鑒賞音樂,因此有時候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比成年人更深刻。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能拘泥於課本的曲目,要把音樂置於社會,把社會音樂納入自己的教學視野,把音樂教育與學生的生活聯係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音樂體驗,不斷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在音樂欣賞中學會鑒賞不同音樂之間的不同。在這一過程中要適當增加民族音樂數量,但並不意味著流行音樂就應該被放棄,選擇一些勵誌的、旋律優美的流行音樂,在迎合學生興趣的同時,達到音樂美感形成的目的。如《大中國》、《燭光裏的愛》等,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接受思想教育。但應該注意教授學生識別哪些是對自己有益的音樂,哪些是沒有益處的,使學生養成音樂鑒別習慣。

二、培養和鍛煉學生音樂美感想象能力

想象是欣賞方法之一,通過想象學生可以感受到音樂中美的內容,在激發他們思維活動的同時鍛煉音樂內容欣賞能力,可以說學生每一次想象都是對音樂的一次再欣賞,是邁向更高層次音樂美感的一個階梯。要建立高層次音樂美感,不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調動全身音樂感受力豐富這種想象力,隻有這樣才能架起通向神秘音樂的橋梁,成為知音人。“音樂的耳朵”和“音樂的大腦”才能在密切配合下趨於完善,方可獲得高層次的美感享受。要想培養和鍛煉學生音樂美感想象能力,學生應在音樂課堂中預留想象時間和空間,通過啟發和引導,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如在教授《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的時候,讓學生閉上眼睛傾聽流水的聲音,在流水聲播放之後播放這首曲子,用流水聲音激發學生對這首歌的想象力,這樣在情感和行為上都產生一種行動力,通過動作設計與音樂思考很容易讓他們感受到這首歌的旋律之美,他們學習得更快、理解得更深。

三、領會新課標理念,轉變音樂教學觀念

任何教育行為的實施都必須建立在正確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基礎之上。人類需要音樂,人類生活離不開音樂。按理,大多數學生應該是喜愛音樂的,事實確實如此。然而,多年來音樂教育卻屢屢遭到學生的排斥,“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象屢屢發生,甚至到了讓學生覺得“音樂課的教室簡直是我的刑場”的地步。有學生這樣說:“一提到上音樂課,我就頭痛。因為一上音樂課,就有無數個我根本不認識的音符迎麵撲來,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師竟然讓我全都記下來。這怎麼可能呢?我又不是音樂天才,這麼多的‘哆來咪’,看到都害怕,讓我背下來,簡直是謀殺……音樂課的教室簡直就是我的刑場!”類似現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們深思。的確,長期以來,音樂課內容單一,落後於時代發展的需求;教法死板,與音樂藝術的本質背道而馳。我們更多地注重音樂技能、技法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音樂藝術的審美特性;更多地關注教師本人的情感體驗而忽略學生的興趣愛好及音樂情感……使音樂課文不文、理不理,某種意義上等於抹殺學生作為一個有著相對獨立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及情感體驗、審美觀念的個體感受和創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