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情商
班級管理
作者:孔偉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紐約時報》科學記者丹尼爾﹒戈爾曼於1995年通過《情緒智力》向我們揭示,一個人的成功20﹪依賴於智力因素,80﹪依賴於非智力因素,其中關鍵的是“情商”(EQ)水平。目前,我國教育界正在推行的素質教育是塑造個體的完美人格。就素質教育的內涵來說,情商培養屬於素質教育,但德、智、體、美、勞均無法涵蓋情商的內涵,所以情商培養是對當今學校教育缺失的彌補。要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人才,除了讓學生學到各科專業知識,力求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麵全麵發展外,還要讓學生學會感受、理解、控製,形成運用和表達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成為受歡迎的人,提升EQ水平。隻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在社會立足。從班主任角度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麵加以考慮。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培養良好的情感
環境對一個人情感品質的形成有極大關係。許多事實表明,孤獨的孩子比較冷漠,受管製的孩子比較粗暴,受嘲笑的孩子比較自卑,不被信任的孩子對別人缺乏信任,在民主氣氛下成長的孩子比較大度和寬容。因此,班主任應著力於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這裏說的是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學習環境,是民主的、和諧的、友好的、充滿愛心的環境,學生每天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班主任要從師生情感關係、同學之間的關係及其他“動情”方麵實施。比如,用親切的態度對待學生,用美好的語言評價學生,用義憤的語言譴責不良行為等以營造充滿情感的班級氣氛。此外,班主任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活動,使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讓他們在班級集體活動中受到團結友愛的熏陶,得到師愛的溫暖,在文體活動中體會到青春的歡樂和美感的滿足,在公益活動中體會到助人為樂的情感,在社會活動中體會到人格的尊嚴,在與各種人接觸及處理各種矛盾中體會到理智的意義。這種良好的環境氛圍有時可能不是直接的“教育”因素,但有至關重要的教育作用。班主任要樹立這種教育意識。
二、教育學生學會把握自己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可能經曆各種不如意,即便在學校也會遇到各種問題,既然人人都可能遇到不良環境的刺激,都可能產生消極情感,教育學生掌握認識和處理自己情感問題的方法。如遇到挫折失敗時,用一些學生熟悉的人物,用他們在挫折中戰勝自己、努力拚搏、堅韌不拔的事跡教育學生,或根據對學生的了解,給學生指出具體的“補償”思路,找方法安撫自己,疏解自己的情緒壓力,以實現心理平衡或減少心理的不適應。當挫折超過容忍力時,要學會宣泄,自我抑製或升華。如找知心朋友談談,做喜歡的事,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有益活動中,使其升華到比較高的方向,產生積極的社會意義。當學生因受挫折而產生心理障礙,或由此心理不能平衡,一時難以擺脫時,班主任要予以調整,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總結經驗教訓,嚴格要求自己,勇於克服障礙等。當學生學會正確認識、控製、轉移、宣泄情感的方法時,就能在麵臨不幸事件和巨大挫折的時候減少情緒起伏,比較順利地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