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談幼兒的社會教育(1 / 2)

談談幼兒的社會教育

幼教天地

作者:卓曉燕

摘 要: 孩子需要學會在群體中生活,學會改變原有習慣,建立新的生活原則,這是他們適應社會生活的開始。幫助孩子們積極適應社會生活是幼兒園老師的重要職責。然而,真正幫助孩子積極生活於社會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教師對社會、對孩子、對教育甚至對自己都有深刻理解。

關鍵詞: 幼兒教育 社會教育 社會性 教育環境

孩子需要學會在群體中生活,學會改變原有習慣,建立新的生活原則,這是他們適應社會生活的開始。幫助孩子們積極適應社會生活是幼兒園老師的重要職責。然而,真正幫助孩子積極生活與社會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我們對社會、孩子、教育甚至自己都有深刻理解。

學前兒童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雖然還沒有能力承擔起社會的生活責任,但必須按照合格的社會成員的樣式受到培養,否則兒童就麵臨無法適應社會的危險,更談不上改變與創造社會了。兒童需要通過教育成為一個社會化的人,同時社會需要能夠適應社會並變革社會的下一代公民,這就是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重要意義之所在,但社會化的人及好的社會公民都需要以兒童健康與完整發展為基礎。

(一)促進學前兒童完整發展

所謂完整發展指兒童在發展內容、結構與時間上的完整發展。從發展內容看,兒童的完整發展指德智體美的全麵發展;從結構看,指認知、情感、意誌的統整發展;從時間上看,指終身完整發展。

(二)促進學前兒童積極社會化

社會化主要指個體學習社會中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觀念和規範,並內化為個人的品格與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加以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個體作為一個“社會學習者”和“社會參與者”全麵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逐漸轉變的過程。幫助幼兒積極從一個自然人發展為一個社會人,從而適應社會的複雜生活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重要任務。

(三)實現社會文化的延續與發展,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

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延續與發展是通過文化代代相傳實現的,培養合格公民是社會延續與發展其社會文化的重要手段與途徑。

與其他領域學習相比,學前兒童的社會學習具有更強的隨機性和無意性,社會性的很多方麵是學前兒童在生活過程中無意習得的,社會性的發展不會像其他領域的發展那樣可以立竿見影。因此,我們要認真審視學前兒童社會學習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教育。

(一)隨機性和無意性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他認為人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而獲得。學前兒童隨時都在觀察,他們每天都在觀察成人的言行舉止和態度,觀察周圍環境中的一切,而且這種觀察常常是在無意中、在成人未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由此可見,學前兒童的社會學習是隨機的和無意的,社會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