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區別對待⑶(1 / 2)

“中藥劑型落後也是製約著中醫發展的關鍵因素,說起喝中藥,人們一起它那苦澀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生畏的情緒,尤其是一些老病號,長期喝中藥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藥就叫苦不迭,在在臨床工作當中,常常可以聽到患者諸如此類的議論:‘飯都不想吃,誰還想吃中藥?’、‘病了以後連動也不想動,哪還有精力去煎中藥?’、‘就是把藥送到嘴邊,我還懶得喝呢?誰還有那份閑情逸致去煎中藥?’、‘在學校住讀,哪有什麼地方煎中藥呀?’;‘要去外地出差,停藥一段時間會不會影響療效?’、‘長期煎中藥,那藥味家裏人都聞膩了,樓上的鄰居也都有意見了。’、‘煎藥的時候,水都溢了出來,藥汁煎幹了,怎麼辦?’;‘沒有瓦顴,能否用別的東西煎中藥?煎多長時間?加多少水?’、‘什麼是文火、武火?什麼藥要先煎、後下、另燉、烊化?’等等這樣的抱怨更是多不勝數。”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不斷地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逐漸遠離繁瑣的家務,開邕注重享受生活,在這樣情況之下,患者治病時,總是希望治療方法越簡單越好、見效越快越好、服藥越少越好;

可是中藥味道苦澀難以咽下、煎煮過程繁瑣、服用量大、不便於攜帶保存,已經難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這也成為一個致命的弱點。許多人都承認中醫治病確實有效,但卻不願服用中藥,這種認可中醫卻又拒絕中藥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了;中藥是中醫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可是卻偏偏在這個最為關鍵的問題上脫離了患者的要求,從而極大的製約了中醫事業的發展。”

“雖說有些中藥企業已經認識到這方麵存在的問題,並且也推出了許多精致的中成藥製劑,比如血府逐淤口服液、六味地黃膠襄等等,這也給醫患雙方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由於缺乏整體的戰略規劃,並沒有取得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方麵,市場十分需要中成藥製劑,而另一方麵,企業推出的中成藥卻又滯銷,這種現象也讓許多的業人士深感困惑不已;這方麵的原因是怎麼回事呢?原因也很簡單,中成藥雖說有許多的優點,但同時也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畢竟,患者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不可能原原本本的‘照方生病’;當然中藥劑型未能配套開發之時,其實用性就會大大的降低了。”

“比如說,某位患者需要用香砂六君丸加山楂、神曲、萊菔子予以治療,雖說,香砂六君丸有成藥,但山楂、神曲、萊菔子卻得另煎,既然如此,還不如幹脆讓患者直接服用煎劑來得快些。在許多的類似的情況之下,中成藥因為不能完全對症而被放棄使用,這樣的矛盾如何解決呢?我個人認為這個方法也非常的簡單:除了要將‘方劑學’當中的大部分方劑和許多臨床高效驗方開發成中成藥製劑之外,還應該將‘中藥學’當中的數百味中藥提練成精華濃縮顆粒或者口服液,而這樣一來,醫生就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或者在成藥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或者幹脆用單味中藥的濃縮顆粒重新組方;而這個‘瓶頸’一旦突破,將會帶動中成藥全麵廣泛的推廣運用於臨床,中醫就會全新的麵貌迎來新的輝煌。”

“當前不管是國內或者是國外,中醫教學的質量也有很大的問題,進而導致中醫‘後繼乏人、後繼乏術’;雖說我並不知道國外的中醫教學模式,但是國內的中醫教學模式還是知道的,沒有突出的特色,也沒有抓住重點;教學內容的設置很不合理:學生在學習中醫的同時,還要學習許多的西醫方麵的內容,西醫科目設置過多、內容取舍不當,無疑大大消耗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特別是在中醫基礎方麵還遠遠沒有打牢基礎的條件下就同步學習西醫,隻會造成觀點上的衝突和思維方麵的混亂,以致很多應該掌握的內容沒有學深學透;醫者,技藝精純則能救人,技藝不精則會殺人,‘所學不專、華而不實’,說起來中西醫樣樣都懂,實際上樣樣都不精通,此等平庸之輩,有什麼大用呢?我則認為,如今我們這個時代絕不缺乏醫生,便卻非常缺少技術精良的好醫生,這之外,基礎理論重複太多,重理論而輕實踐、脫離臨床的傾向,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