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自我 四無量心克製嗔心、憤怒(1 / 3)

這一章介紹一下如何化解、破除嗔念,嗔念也叫嗔心,或者嗔恨心,通俗的說就是仇恨心,和憤怒心。發展到極致就是殺心、殺意,隻想毀滅對方生命的念頭。

每個人都有過或輕或重的生氣憤怒的經曆。我們先從與佛學無關的角度來談。輕度的憤怒暫且不談,重度的憤怒,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血衝頭頂,如瘋如狂,隻想打人毀物,或破口大罵。事後則會手腳發麻、冰冷,渾身無力,胸口劇痛等。即便是中等程度的憤怒,對心髒、肝髒、肺部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當時顯性的不適以及事後隱形的長期危害都是比較嚴重的。

時常暴怒生氣的人,身體必有巨大隱患。

憤怒帶給人的害處大體有4方麵,

1、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大怒傷肝啊

2、憤怒時常會做出不理智的舉動或決定,在憤怒時完全受情緒支配,做出的決定十有八九是錯的。會帶來很不好的後果,甚至是為此喪命。

3、人緣極差,這個很好理解,沒人願意和一個暴躁易怒的人打交道。不由自主的就會對你升起厭惡之心,這樣你做事必然會麻煩很多,你看別人不順眼,別人自然看你不順眼。

4、易怒之人,心情總是如火燒一般,看什麼都不順眼,自己一生也沒有真正的快樂幸福。

要對治易怒其實方法很簡單,第一要轉變觀念,憤怒無非是幾種原因,比如為了怕失去一些東西,(錢財、麵子、配偶的忠貞等等)。還有就是因為他人的指責批評或其他負麵評價。

再有就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別人不符合你的意願你就憤怒,你希望用憤怒來製止他人的不符合你標準的言行,建立你的威信,你覺得你憤怒了,你就了不起,你就強大,別人就會敬畏你。憤怒的原因大致如上。

轉變觀念就是首先要看淡這些東西,知道以上這些導致你憤怒的原因,都不是天經地義必須憤怒的。你隻是因為你的執著,你認為碰到這些情況就應該憤怒,

不憤怒就是沒血性,沒麵子,不是正常人,是大包子,窩囊廢,所以你麵臨一些逆境的時候就憤怒不已,好像燃燒了小宇宙似的,有時靠著憤怒暫時的在表麵上解決了一些麻煩,過後還覺得沾沾自喜,覺得你看我多厲害,多有王霸之氣,我虎軀一震,群小拜服啊。其實已經埋下了日後麻煩的種子,你還不自知啊。

前麵我講過,不憤怒,不是要你和土木竹石一樣沒有反應,如果你單位或者熟人,帶有主觀惡意的來嚴重的欺辱你,謀奪你的合理合法利益,這個欺辱和謀奪的定義是什麼呢?就是說,如果你不回應這件事,默默的忍下了,以後ta就會源源不斷的找你麻煩,你解決起來更浪費時間,如果你這一次表演一下忿怒相可以震懾ta,以後ta不敢再找你麻煩。你一定要做出相應的反應,或避開,或嚴肅的申斥,這都可以,但不是失去理智的和人對罵對打,那就是愚癡了。

因為我們是在家人,就必須要工作,要正常工作,就不能惹來太多的麻煩,而這世界上是有那種真正的小人的,即便你沒做錯任何事,ta也可能找你麻煩,你若是一言不發,ta就會不停的找你麻煩。所以,對這種人可以用威嚴、忿怒的形象震懾ta。但請記住,不是為了發泄憤怒去震懾,隻是為了以後不麻煩,因為你感化不了對方。隻能震懾了事。

再有,我一直說的是表現出忿怒相,並沒有說要你真的憤怒,這一點很重要,就是說你是在逼真的表演憤怒,但心裏絕不能有怒氣,否則你就輸了,在修心的路上你就輸了,你表演憤怒,是為了止住對方的惡行,不讓ta做出更惡劣的事,以免ta以後感召來更壞的結果,這是慈悲心,不是為自己。

如果你心胸沒那麼偉大,那就是為了避免對方以為你是小綿羊,沒事就來踩兩腳,所以表演憤怒,就是這樣。

為什麼我舉憤怒的例子,說的是同事等熟人,因為隻有熟人才能給你帶來源源不斷的麻煩,才需要你表演憤怒。陌生人無論怎樣對你,都沒必要憤怒了,轉身離去就解決了,所以不值得一提。

無論哪一種,永遠記住,是表演憤怒。不是真的心裏有憤怒。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你說的很簡單,我也理解,問題是哪有那麼容易就克製住憤怒啊,比如,無故被罵,無故被指責,無故被誣陷,把配偶抓奸在床等等逆境,克製不住啊。

那前麵我講的定念呢,你看了沒有啊。克製憤怒的方法一是轉變觀念,就是把原本你以為的在某些情況下必須憤怒的觀念去掉。這世界上基本就沒有必須如何如何的事,一切理念都可以轉化,不二法門啊,大家還記得吧。

第二個克製憤怒就是靠定念,念一句話,或者念佛號,麵臨突如其來的逆境,一定要定念,至少要定住幾分鍾,不給憤怒可乘之機,然後再理智的做決定。

古人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豪傑之士的誌向是為了權勢,我們的誌向是為了製心,製住自己的心,製住自己的貪嗔癡慢疑。相同點就是都是誌向遠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有些人,總是提倡血性、麵子,用對了地方還好,用不對地方就是匹夫之怒,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張良橋下履,韓信跨下辱,這才是大勇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