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A,在做完以上所有的布置安排後,在車上心急如焚,不停的對司機說,你快點開,再快點開。時而憂慮時而恐懼,那就是攀緣。
有的朋友會說,母親生病不著急不上火,那是沒人性,這種想法是沒必要的,生病了,你把能做的努力都做了,剩下的你隻能等待車子趕到家了,別的你沒能力去做了,你急死,車也飛不起來,母親的病也不會因為你著急就好轉,也不會因為你不急就惡化,你到了醫院也還是得等待醫生搶救。
所以你著急上火,隻是一種無意義的折磨心靈的行為,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種建立自我道德感的行為,就是說,如果聽到母親生病了,他不急的話,他會覺得自己不孝,他會否定自己,所以,他有意無意的會讓自己一定要心急如焚,這樣他才覺得對得起母親的養育之恩。
可對於明白因果真相的人,這種道德自我完善就沒必要了,因為你知道,這時候最大的孝,就是在以最快速度趕回母親身邊的前提下,誠心為母親念佛回向,才可能對病情有幫助,其他的心理活動都是無意義的,對母親沒有一點好處。
佛學本身講的是冷靜透徹的大智慧、大慈悲、無邊大愛,不是世俗痛哭流涕的人情、隻對自己親人好的小愛,莊子的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因為他知道死不過是換個軀殼,佛祖的父親去世時,佛祖回去認真的為父親操辦後世,講解佛法,可沒見佛祖為此而痛哭流涕,你能說佛祖不孝嗎,你可知佛祖父母死後得到了多大的福報,那絕不是世俗中人痛哭幾聲能比擬的,那才是大孝,真孝。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隻能是讓自己覺得自己道德完善,或者給別人看,掙個麵子而已。最好的也是隻能是宣泄本人情緒,對患者死者都沒任何用處,反而是有害的。
當然,學佛不是要你對家人絕情絕義,對家人的恩情一定要報答,我說的意思是,不要被無謂的悲傷憂懼控製身心,因為那對具體事情的解決毫無幫助。
再比如,你家有老小,你偏要賣房賣地的去做慈善,那就是攀緣了,令家人生起煩惱痛苦,那不就違反慈悲心了嗎。
5、學佛不要神神叨叨。
有的人沒學佛之前還正常,學佛之後就“靈異”起來,今天說念經念佛時聞到檀香味了,明天說夢見佛菩薩了,後天說讀地藏經的時候身上發冷了,背後有風吹了。總之就是各種好的壞的“感應”都出來了。這樣學佛萬萬不可。
念佛有沒有感應,當然有,能不能聞到檀香味,能不能夢到佛菩薩,當然能,但這些決不能掛在心上當回事,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不要出去講,用感應、神通講解、修行佛法,很容易使人誤入歧途,你自己貪求這些也會成為心魔。
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基本原則一定要記住。
這些感應,可能確實是你用功修行出現了,可以強化你的信心,這是好事。但若是你生了貪求心,老是期望感應出現,不出現就失望沮喪,出現就歡喜,那就變成了心魔,佛魔就在一念間,所以,無論什麼境界出現,絕不要在意,好境界你可以認為是你用功的回報,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千萬不要期盼或失望。我本人也聞到過檀香味,也夢到過佛菩薩,但我從沒把這個當回事,你就一心念佛就行了,這些感應不是往生西方必須之事,往生西方靠的是信願行,絕不是感應和神通。
至於說讀地藏經有鬼幹擾,那更是杞人憂天,鬼神自然是有的,但人鬼殊途,他們幹擾不到我們,何況學佛者,自有佛力加持護佑,豈能害怕鬼神,心正則一切正,心不正則生暗鬼。
修行之中,無論見到什麼境界,切不可當真在意,因此而生起喜懼之心,因為你根本不能分辨出,這究竟是感應,還是自己妄念幻化出來的情境,所以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隻有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才是可靠的,其他都不確定。
6、不要變成佛油子。
佛教徒將佛法作為選擇別人、挑剔別人的工具。今天聽了法,自己不依循教理如法實修,卻在明天用來觀察其他人有沒有如實照做。剛開始學佛時比較有虔誠心,對於佛經裏所說的都有心力去做,日子久了,許多道理都聽過,愈來愈麻木,麻木到後來變成“佛油子”,就會用我們外在的行相來混淆我們的內在。
尤其學佛愈久的人,常常會跟別人炫耀“我學佛已經二三十年或四十年了”,並將學到的佛法用來和人討論好壞、爭辯對錯。這時候最需要反觀自己,因為如果沒有好好地修行,就會把很多真理扭曲成觀察別人缺點的憑借,到最後將佛法當成是個放大鏡用來觀察別人何處做錯。自己缺點一大堆,卻還觀察人家身上有沒有小毛病,自以為是地批評之。
所有的修行都需要思考,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之後還要“行”。你做得到了,別人看到你的舉止行動充滿善念善行,也會願意跟隨你而努力實踐;如果你的脾氣不好、修行很差,所作所為都不如法,然後又每天對別人講道理,別人是聽不進去的。現在有很多這種人,不好好修行,將佛法當成一種學問到處宣揚。不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是自己先做了別人的表率,再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講給別人聽。別人看到你學了佛之後心靈平靜,和善且樂於助人,家庭非常幸福美滿,當然也想跟著你學。否則,你和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關係一團糟,還到處對別人說佛教的教育很好,別人就會想:“如果是這樣,那我還是不要跟著你學比較好。”要保持良好的心靈品質,需要長時間的修行,先往內在解剖自己,才能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幫助。
修行人在講法的過程中,如果有人質疑或者反駁,修行人會很平和地來講解,會很睿智地來剖析,因為質疑的人也是眾生,在修行人眼裏沒有不同,把解答疑惑當做分內之事,最後是化解掉所有的疑惑,讓質疑的人對佛法更加生起信心。佛油子則不同,非常敏感,因為我執是始作俑者,所以,一旦有人質疑,就會生起猛烈的嗔恨心,用激進的言語來反駁,一旦佛油子聽到比自己有修為的人跟自己講佛法,則會生起猛烈的嫉妒心,會伶牙俐齒地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雖然用詞都好像是佛法的詞彙,但是目的就是攻擊對方,以證明自己的出色。
修行人隨時歡迎別人來指點、提醒自己不足之處,會視對方為善知識,一旦知道自己的不足,會努力懺悔和改進。佛油子喜歡被眾人吹捧,喜歡被肯定,如果聽到有人說自己不足,佛油子會很不高興,因為他一直構築的虛榮樓閣有可能坍塌,所以他會毫不猶豫地進行保護,盡力回避自己的不足。
修行人隨時將所學之法用於生活實踐,在生活中感悟,最後所學之法融入了自己的心相續,講法的時候,是在講自己的話,自己的領悟。佛油子所學之法都用來說了,沒有在生活中以身作則的實踐,沒有去改變自己,所以,講法的時候隻是靠記憶來重複所學內容,而不是源自自己的心。
7、學佛不要畏難,五戒不是冰冷的,是靈活的。
有的人想學習佛法,卻害怕守不好戒律,其實是這樣,五戒是靈活的,你去受戒,不是說非得要你五戒必須一起受戒的,殺盜淫妄酒,你暫時能做到那幾條就先受那幾條,哪怕先受一個戒也是好的,以後機緣到了再考慮都受全了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