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打官腔”的問題之存在,有其深厚的曆史淵源。官腔源於官話——為官者為便於官場交流而使用的官方語言。古代官吏多是學而優者,經過科舉考試被皇帝欽點為大大小小的官吏。他們飽讀詩書,上的奏折是文言文,說的話也是文縐縐的。既然有官,必有官話。日積月累,久而久之,常說官話者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語言品種:“官腔”,形成了官場上的一條“潛規則”——不打“官腔”,似乎就不能把問題講清楚;不打“官腔”,似乎照顧不到全麵,說你不成熟;不打“官腔”,就會被認為領導沒水平。今之官腔,與古無異,所不同的隻不過是由文言改為白話罷了。然而,從根本上來說,皆因這些為官者有嘩眾取寵之意,無為民謀利之心;隻做表麵文章,不顧實際效果,缺乏對人民群眾負責的使命感和滿腔熱忱的態度。毛澤東在講到有些人官兵關係搞不好時曾經指出:我總告訴他們不是方法問題,是態度問題。打官腔的根源就在於對於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
其實,黨的領袖和國家領導人一直都在反對和批評包括“打官腔”在內的黨八股,並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講話很少打官腔。譬如鄧小平就愛講口頭語或大實話,如: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發展是硬道理。這些通俗直白的語言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胡錦濤在講到“不折騰”時,台下聽眾中發出會心的微笑就反映出民心所向。
要防止和杜絕“打官腔”的不良作風,首先要樹立革命事業心,強化曆史責任感,腳踏實地做實事。其次,強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密切黨群關係,為官者與老百姓一家親,官腔自然也就少了。再次,要增強時間觀念,“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將在“打官腔”中耗去的時間節省下來,紮紮實實地多為人民群眾做一些實事。今天為官者,凡是注重為民眾辦實事的,都是言必信,行必果。他們向群眾表態的,就想方設法去兌現。他們回答群眾的問題時,不回避矛盾,直麵現實,行就說行,不行就解釋清楚,把真話、心裏話告訴群眾,讓群眾明白,讓群眾放心。這種為官者,即使他說了一些直話,讓人一時感到不舒服,最終也會被理解。
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權勢》中告誡說:“地位愈高,修養愈增。”作為人民的公仆,既要把為人民服務體現在思想修養上,也應表現在講話和語言修養上,少打官腔,多說真話,少說空話,多做實事。隻有“官腔”少了,深入群眾、體察民情多了,與民眾的心才能更貼近,黨群關係自然也才會更加密切。
作者單位:青島市慈善總會
(責編/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