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打官腔 多做實事(1 / 2)

領導藝術

作者:李慶年

“官腔”,一般用來指一些為官者在回答民眾或下屬時所說的一種似是而非、滑頭滑腦、回旋有路的套話。這種話,聽起來冠冕堂皇、放之四海而皆準,實際上不著邊際,讓人摸不著頭腦,尤其是對下屬和民眾來說,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打官腔”是“指說一些原則、規章等冠冕堂皇的話對人進行應付、推托、責備。”因此,人們對於“打官腔”這種不良作風曆來都是深惡痛絕的。

中國共產黨在發展壯大的曆程中,十分重視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一直把杜絕“打官腔”列為防止脫離群眾的一項重要內容,常抓不懈。早在六十多年前,毛澤東就發表了著名的《反對黨八股》,對當時存在的包括“打官腔”在內的所謂黨八股列舉了八大罪狀,予以深刻批判。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執政黨地位的轉變,黨的作風建設的不斷加強,“打官腔”的現象有了明顯的好轉,黨風政風有了長足的進步。然而,毋庸諱言,“打官腔”之風仍然沒有得到根除,在某些領域和政府機構仍然十分盛行,嚴重地影響著辦事效率,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調極不協調。筆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對於“官腔”諸況,有所見聞,粗略概括,列舉如下——

一曰:求長求全,空話連篇。身為領導,好像不發表長篇大論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理論水平。譬如,會議即將結束,領導總結本來強調三點意見,不料每一點又分為若幹小點,盡情地發揮一通。長則長矣,然而效果卻適得其反——在無端浪費別人時間的同時,也耗上了自己的時間。

二曰:言不由衷,套話連連。有的身居要職,卻不注意學習文件,不管形勢千變萬化,仍然堅持一定之規,用老眼光觀察事物,憑“想當然”辦事。由於沒有新東西,隻好以套話搪塞。正如有人在戲解唐詩時所言: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所雲,一行白鷺上青天——離題萬裏。

三曰:敷衍塞責,推諉扯皮。遇到問題繞道走,別讓矛盾沾上手。有的身為負責人,本來屬其職責範圍內的事,隻需張嘴舉手之勞,即可解決。然而,無論事情緩急,總要以研究為借口,推諉不辦。“打官腔”讓人暈頭轉向,卻不得要領。長此以往,容易失去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將小事拖大,最終導致矛盾激化而無法收拾。

四曰:故弄玄虛,自造禪機。在與人談話時,麵不帶笑容,眼不看來者,或翻書看報,或作思考狀,說半句,留半句,或用鼻子哼一聲。讓人不知道他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給人的感覺是高深莫測,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意中,拒人於千裏之外,拉大了領導與群眾、上級與下級之間的距離。

五曰:唯我獨尊,霸主自居。遇事不問客觀實際,不聽群眾呼聲,不顧政策法規,要求下屬“不能辦,也得辦”。此類官腔,讓下麵無所適從。更有甚者,將這種專橫跋扈的“官腔”作風帶到了日常生活之中,造成惡劣影響。前不久,某市一位局領導開車刮蹭一中學生後,下車竟打人耳光,引起群眾圍觀。情急之下,局長竟然脫口大呼:“我是領導!”一句雷人的“官腔”既出,立即引起眾議洶洶,一發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