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連下來的戰鬥中,陳湯曾有與奇妙的敵人作戰的經驗,那就是以密集隊形作戰、帶有紅或金色毛發、青藍眼睛的重裝步兵團。本來匈奴即為騎馬民族,但全軍皆為輕裝騎兵,說到步兵的話,則是由匈奴將支配下的綠洲都市居民或是俘虜所集結編成。因此,陳湯也不免為這特異不同的戰鬥法所苦。但結果,陳湯還是將之追討降伏,並於祁連山附近興築驪軒城,讓他們居住於其中,負責漢帝國的邊境警備工作。
這個驪軒城的居民到底是什麼來頭呢?陳湯在西域之戰乃是發生在紀元前三十六年的事,而在經過了兩千年後的一九八九年,澳洲的曆史學家在蘭州大學進行了一場特別演講,終於將這神秘事件傳達於世。根據他的說法,驪軒城的居民乃是羅馬帝國的戰士。在紀元前五十五年,羅馬的執政官克萊斯士率領七個軍團往東方進行遠征,而在與中世波斯王朝之一的巴爾迪亞軍作戰時大敗,克萊斯士被殺,羅馬軍亦潰滅。好不容易其中有六千人突破了包圍逃出,但他們並沒有回到羅馬本國,他們的去向成為西洋史上的謎團。看來他們大概是在受波斯軍的追擊時,往祖國相反的方向——東方——一直前進,最後就進人了匈奴的勢力範圍中而成為其傭兵部隊。目前,驪軒城的遺跡正在進行挖掘調查,看來陳湯與羅馬帝國戰士們的戰鬥,在現代的考古學之下,應該很快就能判明了!
此外,雖然並沒有列在這次的列表之中,但在十八世紀初,清朝將軍也曾經與瑞典軍隊作戰過。這乃是因為在有名的北方戰爭中,瑞典軍的兵士為俄羅斯軍隊所俘虜,並用在中亞方麵與遊牧民族準噶爾族的作戰。在此,俄羅斯軍隊打敗,瑞典人再度成為準噶爾族的俘虜,並傳來了許多工藝及火炮的技術。而當準噶爾族與清軍作戰時,這支瑞典人部隊最終就與清軍對上了。聽說其中也有再被俘虜而遠至北京的瑞典人,隻是不知在非己意之下橫越歐亞大陸的他們心中做何感想就是了。
前麵說過,這次的列表並不是“聖人君子傳”,不過,其中還是出現了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人物,那就是第八十六位的王守仁。王守仁,號陽明,也就是“陽明學派”之祖的那個王陽明。他是個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以思想家的身份為日本人所知。其實他是個誠實而有能力的大臣,同時也是代表明代中期的一位軍略家。
從小時候起,他就是個孩子王,常玩帶兵打仗的遊戲,同時也常保護弱小的孩子,擁有相當的人望。長大後,他步向自己的道路,一麵任俠,一麵熱衷於弓術及兵法,也努力於文學,終於在科舉中及第而成為官僚。由於他反對汙職而亞心名高漲的宦官,在受拷問之後遭流放至西南邊境。但他並不因此而氣餒,以邊境知事的身份努力為政,甚至連被捕的盜賊都慕他的名。後來,虐待王守仁的宦官失勢,回複了名譽的王守仁便正式開始了其軍略家的人生。
要說“武功天下第一”的話,王守仁的武勳倒是沒有那麼大,不過,在此我們舉個例子,那就是他在西曆一五一九年平定了騷動整個明帝國的“寧王之亂”。
寧王家乃是明朝有力的皇族,擁有以南昌為中心的長江中遊的廣大領地,亦自誇有七萬軍隊的富強。第五代寧王時,正值武宗正德皇帝沉溺於異常淫樂、荒廢國政之際,因而起了篡奪的野心,與官邸的奸臣們互通,立下種種陰謀,最後終於舉兵衝向南京,準備以實力奪取天下。
察知其叛亂計劃的王守仁,召集了附近的官軍,直指南昌城。得知此事的寧王為了不讓根據地被奪,慌忙率軍返回。王守仁一開始就等這麼一著,就這樣敵我合計共十四萬的大軍在鄱陽湖畔展開了衝突。鄱陽湖乃是大於日本最大的琵琶湖六倍的廣闊淡水湖,兩軍就在水上、陸上死鬥。官軍的將軍伍文定本想對敵使用火攻,然而卻因風向急變,火焰竟然燒著了自己的胡髭,讓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王守仁的作戰指揮還是一一中的,在死鬥第三日將寧王完全逼至絕地,其所乘的軍船亦為火焰和煙霧所包圍。
寧王的妃子以美貌和聰明為世所知,她雖早知其夫的野心而數度建言,然而寧王卻不聽她的話,因而遭到了今日的悲運。在領悟到已經不可能脫逃之後,王妃向其夫帶淚一禮說道“今後您就不必再為妾身擔心了!”於是便投身湖中。寧王雖然也想自殺,但卻失敗而為官軍所捕。被帶到王守仁麵一刖時,寧王流著眼淚希望能夠厚葬王妃,王守仁承諾此事,找到了王妃遺體後,便加以鄭重厚葬。
由於王守仁的關係,救了明帝國,然而腐敗背德的朝廷卻無視於他的功績。正德皇帝周邊的奸臣將俘虜的寧王先釋放後再把他捉回,欲將平定叛亂的功績攬在自己身上,而王守仁則冷靜對應,勉於真理的追究,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本稿對於思想家的王陽明並不打算加以論斷,故在此打住。
王守仁的情況,是在中央沒有信賴、支援關係的情況下建立了大功,像這樣的事當然應該算是一件好事。另外,在南北朝時代,由於有力的皇族或將帥篡奪的事件層出不窮,因此皇帝的猜疑心特強,其中還能保有對人之信賴而維持了五十年治世的,大概就是南朝梁武帝了!他雖然篤信佛教,但並不是無抵抗的和平主義,當敵人攻來時,他還是會起而戰鬥的。
西曆五○六年,北朝的北魏發起了號稱百萬的大軍侵人了梁的國境。雖然是號稱,實際上大約隻有這數字的一半,但畢竟還是壓倒性的大軍,其目的當然是要統一天下。總帥為有能的皇族中山王元英,而實戰的指揮官則是第四十四位的楊大眼,算是當時天下剛勇第一的猛將。而相對的,梁這方麵則動員了二十萬的軍隊,總帥則為第四十三位的韋睿。
韋睿是武帝即位幾前就有的心腹,建立過不少功績,但他的身體卻較弱。在他的生涯之中,往來戰場從來都沒有騎過馬。他總是連甲胄也不著,一身儒服就乘上了木製的輿轎,由兵士抬著指揮全軍。照道理來說,較高的位置總是敵方箭矢集中的所在,然而他卻從不害怕,揮舞著竹杖動員軍隊,以君子風格的智將身份受到兵士們的尊敬。
北方的猛將與南方的智將間激烈衝突的“鍾離之戰”,可說是南北朝時代約一百七十年間最大的“南北大戰”,其在曆史上的意義可與“赤壁之戰”匹敵,戰鬥的規模更是淩駕其上。隻不過這場戰役對日本人來說直到今日也沒有什麼人知道,意欲概述卻數字難盡,還是以後等機會吧!(譯注:作者另有一書《奔流》即是以鍾離之戰為背景的故事小說。)
雖然是從如開玩笑般的一句話所開始的企劃,但是機會難得,筆者確實是想藉這個機會來介紹所知的名將。下一回的連載會自何時開始雖然尚不得知,但必定會盡快使之實現,並希望能夠從韋睿和楊大眼的故事開始與大家分享。而在這次的列表中,在《史記》中有登場的人物共二十二名;在《三國誌》中登場的人物共八名。
這三十名都是知名度甚高的人物,關於他們的事情,由於在其他地方比較容易見到,因此我也可能就一筆給他帶過,反正筆者已經很辛苦地列出了這樣的一個列表,衝著這一點,就請各位讀者原諒筆者的任性自我吧!
(本文收錄於《小說中公》一九九五年三月號/中央公論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