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清即將走入盡頭,進入鴉片戰爭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前麵遺忘了的第九十四位的李長庚。這個人的活躍大致是在十九世紀的開端,是一名海上的名將。
這時在清的海岸起了艇盜之亂。所謂的艇盜,指的就是海賊,其首領名叫蔡牽。這次的艇盜之亂乃是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大叛亂,特別是在初期還與南方的越南共同攜手,隻要一見情勢不對,立刻就逃往越南的領海。這在清和明的時期都是一樣,由於政府對海上的通商並不是那麼熱衷,因此想要作海上貿易的人便很容易會加入海賊的陣營中,一旦把他們驅散,很快又會集結在一起,不是逃到越南,就是逃到台灣,然後在當地再煽動叛亂,如神出鬼沒一般。而把平定他們的,就是這個李長庚。
李長庚在建造備有大炮的船隊後,就以其用來驅散海賊,就在意圖繼續追捕蔡牽的時候,沒想到後方卻來了阻礙。原來海賊賄賂官吏,要他們妨礙李長庚,因此一直沒有辦法徹底地平定。在數次的苦戰之後,到了西元一八○七年時終於擊破了蔡牽的大船團,把蔡牽等一行人擊潰到隻剩三艘船的地步。就在好不容易可以擒下的時候,蔡牽的部下突然放了一槍,而被命中的李長庚就這樣壯烈地死去。在此後二年,蔡牽終於被捕,大叛亂也隨之結束。
在這樣的狀態下,大叛亂相繼不斷,其實背後大多有著民眾的支持,由此也可知民眾對於清朝支配體製腐敗的不滿,至此已經達到了顛峰。
即使是像明亮這樣的人,都還要隨著白蓮教之亂的移動而難以平定。說起來,這也是一場曆史上的大叛亂。白蓮教乃是自十二世紀中葉起就一直存在於中國的宗教,為了對抗清朝而引發了大型的叛亂,讓明亮及楊遇春等都必須為了其討伐而不斷地奔走。就在矛盾不斷的累積之下,發生了西元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
而第九十五位的關天培就是在鴉片戰爭之時有名的將軍。
由於鴉片戰爭十分地有名,因此在這方麵的說明我就加以省略,不過關天培乃是一個從清的水軍兵士一直升任成為提督的人,他在鴉片戰爭發生的時候,是負責防守廣東一帶的。當時那兒有一處名叫虎門的要塞,就在守備的時候遇到了英國軍隊的全麵攻擊。麵對侵入城內的英軍,這個關天培揮著劍一連斬殺了好幾個人。而在他被英軍一齊射擊,中了不少的子彈之後,還是立於城壁前不動。當英軍上前查看,才知道他早已死去。像這種如同日本的弁慶一般站著往生的,乃是相當勇敢的故事,隻不過麵對大炮和鐵槍,以一把劍終究是不可能取勝的,而他的犧牲也不過就是冷酷現實的象征而已,因此,與其說是立下了什麼樣的大功,還不如說他是在鴉片戰爭——這場曆史之上開戰目的最齷齪的戰爭之中與入侵者作戰而死的代表,因此才被選上的吧!和他一樣的人還有一個名叫陳化成的人。
然後接下來的是第九十六位的僧格林沁。
在鴉片戰爭的失敗之後,清朝已經是一片的破敗,就在政府腐敗,以及叛亂不斷之下,太平天國之亂開場了。
這裏寫的是僧格林沁,也有人稱桑格林沁,在事典之上兩種讀音都可以見到,因此我也不大清楚應該使用那一種,但總之,我是采用了較近於漢字的僧格林沁這種稱呼。
這個人乃是蒙古的貴族而出仕於清。由於其貴族的出身,代代皆是率領著蒙古騎兵而在清軍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在西元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國的軍隊北上衝向北京之時,他就指揮著蒙古的騎兵隊而加以擊退。這時的太平天國軍乃是處於不知何時可將北京攻陷的狀態,因此率領蒙古騎兵而將戰況一口氣加以逆轉的僧格林沁,其名自然轟動了天下。
接著,在其後的西元一八五八年之際,第二次鴉片戰爭又開打了。這場戰爭也被稱為亞羅號戰爭。
這時英國和法國的聯軍雖然意圖攻進北京,但在僧格林沁固守炮台奮戰之際,也一度擊退了英法的聯軍。隻不過敵軍再一度的攻擊而來之時,由於火力畢竟有所差異之故,而敗退下來。
這時僧格林沁抓到了英國的外交官,而聯軍以此為由,再度地攻擊北京,將圓明園——也就是乾隆帝所建造的、類似凡爾賽宮一般的宮殿中所有的金銀財寶、美術品等全部掠奪,然後再放火將之燒毀,屠殺了相當多的人。如果反過來,中國的軍隊進入凡爾賽宮的話,那會發生什麼事我是不知道,但這確實是相當地蠻橫殘暴。隻是在英國或法國的教科書中,對自己的野蠻行為則隻字不提,在這一點上,日本的教科書倒是比較公平的。
在另一方麵,太平天國之亂規模一直很盛大,因此僧格林沁就出來進行討伐。然而就算僧格林沁多麼地努力,其仰賴的蒙古騎兵還是陸陸續續地出現戰死者,而使得數目不斷地減少,即使補充,士兵的素質也都不高,因此就陷入了惡性循環。結果在西元一八六五年,僧格林沁在與叛亂軍的作戰之中戰死。他是象征著清朝往滅亡深淵邁進的人,雖然很可惜,但就算有勇氣,光要以自古傳下來的兵法,麵對當前的情勢可說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打倒僧格林沁的叛軍指導者乃是一個叫做宋景詩的人,他是遊擊戰的天才。一直到之後的西元一八七一年之際,他才為清軍所抓而處刑——應該是這樣子沒有錯,隻不過在西元一九○○年時,曾有他偷偷出現於故鄉的目擊說法。真偽無以得知,但可知的是,他乃是一個為貧苦的農民挺而作戰的英雄。
再下麵要談的乃是第九十七位的李秀成,以及第九十八位的石達開,這兩個都是太平天國的人。
關於太平天國,已經有陳老師所寫、標題就名為《太平天國》的名作,我想大家在閱讀了之後就應該能夠對當時的曆史有所了解,但是在形式上還是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洪秀全這個人信仰的乃是基督教,因此,就算是後來狀況變得有點奇怪,但他們建立的還是基督教的結社,而最後這結社就成了叛亂的母體。
除了打倒清朝之外,他們也提倡男女平等,想要做各式各樣的改革,然而卻沒有一項徹底實行。怎麼說呢,那種神明附身後發出神示的情形,在西歐的列強看來,實在是不願承認那是正統的基督教。不過畢竟其全體的領導十分優秀而清軍又相當地衰弱,因此一時之間還是占領了中國的南半分,並且進入了南京、以其為首都。洪秀全在此自稱為天王,從此就開始墮落,陷溺奢華的生活當中。
當時在太平天國的內部都還是非常地團結的,然而隨著洪秀全的墮落,內部也開始了權力鬥爭,各千部之間相互較勁。在此,最高幹部之一的第九十八位的石達開曾提出大家不要再繼續自相殘殺的意見,但卻未為眾人所接受,甚至連自己都差點難逃被殺的命運,最後隻好逃離。之後,雖然相互爭鬥的事情暫時被放在一邊,而石達開也重新出任洪秀全的輔佐工作,乍看之下好像很圓滿,但這次則換洪秀全一族看石達開不順眼,因此就把他流放,由自家族人握有全部的大權。
石達開這個人在死時才隻有三十三歲而已,他在二十歲左右就已經成了太平天國的領導者之一,相當地年輕。這個人的父親雖是漢人,但母親卻是少數民族出身。由於他出身自不錯的家庭,因此教養也相當豐富,被認為是太平天國中最佳的戰術家,並且。曾數度大破清軍。加上他的人格也十分地成熟,具有相當的聲望,如果放著他不管的話,那麼權威是自然會靠向石達開那一邊的。就在這樣的危機感之下,石達開遭到了流放,也導致其因相當嫌惡,所以就帶著自己的部下脫離了太平天國一事。此後則一直在長江的上遊策動軍事活動,就在想將某一個地方作為根據地的時候,就又為清廷所阻,不管走到哪裏都不順利,最後被追兵全滅。不過,他在中國西南部的少數民族之中,依然是具有著與關羽相匹敵的人氣。
關於第九十七位李秀成這個人,他是在幹部互相鬥爭、石達開也脫離了之後支撐著人平天國的人。和李秀成一起的,還有另一個名叫陳玉成的人,這個人也相當地年輕,但卻十分地勇敢,建立了不少的功績。當他敗於清軍之手而被處刑的時候,才不過二十五歲而已。
清朝在借用外來諸國之力的情況下逼迫太平天國,最後終於將首都南京包圍,好不容易才將其攻陷。雖然李秀成一直支撐著太平天國政治和戰局,然而天王洪秀全卻於此時決定放棄而自殺。在南京失守的時候,李秀成抱著洪秀全的兒子逃出,但最後還是被捕。
被捕後李秀成的態度,聽陳老師說,其實是非常可憐的,據說他是想搖尾乞憐以換得一條小命的。關於李秀成這個人,在曆史上一直沒有確定的評價,有一直到最後都支撐著太平天國之英雄的看法,也有最後想以拍馬屁而使自己得救的卑鄙小人的看法,不過,要說卑鄙的話,這也有可能是清朝官方的宣傳手法。雖然要加以評斷並不容易,但最後,還是讓人有苟且偷生的感覺。
是以如果嚴格地探討,也許當南京失守之時自殺的話,名聲反而得以保全也說不定,隻不過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夠成為英雄,這也不過是在最後之際時,暴露出人性最大的弱點罷了。這樣看來,像文天祥這樣的人其實是很偉大的,凡人是學不來的。由於我自小的時候所看的世界史故事書中,就有一篇說李秀成這個人乃是支撐太平天國大局直到最後的名將的文章,因此在聽聞了這些之後,感覺非常地複雜。如果可以的話,我倒是希望他能夠壯烈的死去吧!也或許他是想忍辱負重,意圖東山再起也說不定就是了。我想如果我多學習一些,而再發現到其他遭埋沒的名將的話,也許會先把李秀成給舍去也說不定,畢竟當時因為這一點,我也曾猶豫了很久。而如果現在要換的話,如果是同為清代人的話,我想我大概會選擇策棱,不然像清法戰爭中驍勇善戰的馮子材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管怎樣,終於到了最後的第九十九位,也就是劉永福的時代。
這個人的人生其實也是波濤四起的,他本來是中園南部的貧戶所生,一般來說,這樣的家庭大多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要工作,而劉永福卻是和雙親一同成為流民到處流浪。在這樣的放浪生活之中,他從父親那兒學習武藝,感覺上應該不是單純的貧民才是,也許是武門的家道中落也說不定。
在他十七歲時,雙親均去世,成了孤獨之身,因此他就想要加入太平天國的分支。然而在太平天國之亂當時,他因為過於年輕而地位低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功績,後來就從事盜賊一般的勾當。在這時候,他跟隨盜賊的首領前往越南,在越南從事傭兵的工作。到了三十歲的時候,他獨立建立了一支黑旗軍,雖然一方麵替越南的王室擔任傭兵的工作,但另一方麵還是像半山賊一般,有著不確定的性格。
之後,越南受到法國的侵略。當西元一八七三年法國的大軍占領河內之時,他就進入更深處的地方,即使當時越南軍戰敗,然而當時劉永福所率領的黑旗軍卻能與數量較多、火力較強的法軍作戰,而且還將之擊滅,連總司令官的葛魯尼耶將軍也戰死其中。
說到這時候的戰術,由於法軍的火力很強,因此若要從正麵迎戰是絕不可能獲勝的。加上黑旗軍這邊也隻有舊式的鐵炮而已,因此采取的戰術就是一開始即躲躲藏藏,然後引法軍上鉤。在將法軍從平野逐漸引到山區之後,再以埋伏的軍隊一口氣蜂擁而上,立刻就進入近距離戰中,不讓對方有展現火力的機會。而這個叫做葛魯尼耶的將軍大概就是在槍也沒辦法發射的情況下被殺的吧!總之,法軍在此被擊潰,而且還是連總司令官都戰死的大慘敗。
因為這樣,所以造成了世界轟動,在當時日本的報紙中——大約明治六、七年(譯注:西元一八七三、一八七四年)也有所記載。而日本戰勝歐洲軍隊的事卻一次也沒有。尤其當時乃是薩英戰爭,也就是日本的薩摩藩輸給英軍的記憶猶新的時刻,因此在日本的報紙上就以亞洲的軍隊初次勝過歐洲的軍隊為題而大喜,將劉永福譽為如同諸葛孔明和楠木正成土般的戰術天才。
在此,法軍連撤退的餘地都沒有,而在經過十年後的一八八三年,法國又再度整編大軍來到越南。當然,之前也不是說完全地放棄越南而離開就是了,不過,這次則是正式展開對越南的侵略。在此,劉永福再度與這支法軍作戰,而且又再度將其擊敗,其司令官李維尼爾戰死。這時所使的戰法其實還是和第一次一樣,這戰法和後來的越戰可說是完全相同,畢竟要以火力對決的話,是絕對不可能取勝的,因此就必須要利用複雜的叢林地形,然後一口氣進入近距離戰之中方有可能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