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落日的紫禁城——清時代(3 / 3)

就這樣,劉永福成了全亞洲的英雄。然而後來越南卻屈伏於法國,在法軍的要求之下,將劉永福流放出去。這時無計可施的劉永福隻有再回到清。由於他已經是英雄的關係,在回到清後就被任為將軍,在清法戰爭,也就是清朝與法國的戰爭開打之時,劉永福也在轉戰各地之中獲得勝利。就他個人來說,雖在各地取得了勝利,然而就清法戰爭全體來說,終究是法國獲勝。加上他後來與清的關係也處得不是很好,所以就停手了。

接下來是在西元一八九四年發生的日清戰爭(譯注:中日甲午戰爭),他當時乃是台灣的防衛司令官。而在日清戰爭結束之後,由於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因此日本軍就開始進駐。當時日本軍曾要他投降,然而他並不願意,因此就不斷地抵抗。之後,由於清不厭其煩,使得劉永福沒有辦法隻好放棄。其後他一直活著,直到西元一九一五年日本的大限重信內閣向中國提出了那惡名昭彰的二十一條要求為止。當時乃是處於第一次大戰,歐美列強對亞洲無暇他顧的時候,而二十一條要求就是趁著這個空隙提出的,內容就是要中國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的過分要求。在司馬遼太郎的演講之中也提到這是“完全無視於中國的自主權和領土權,如同小偷、強盜般的無理要求”,當時的日本政府所做的就是這樣讓後世如司馬老師一般的日本人想到時,胸口不免一痛的事情。

這時的劉永福已經是七十九歲的高齡,然而他還是非常地生氣,還想要組織義勇軍來與日本軍作戰。隻是在立下了這個計劃,尚未付諸實行的時候,就因年歲已大而死去。在死前,他還說自己的一生從未與中國人作戰,他戰鬥的對象全都是外國人,之後方才沒了呼吸。

這個人在思想之上,也許可說是非常健全的國家主義代表,被說是傳統的排外主義者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不過,他的一生確實都是在歐洲或日本等外國勢力的手中保護中國及越南免受侵害,是以確實是可以如此自誇而死的。而他也算是非常長壽,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去世。

自此以後,中國史也已完全地進入了近代史的時代之中,再也沒有舊式武將活躍的餘地。在近代的軍官學校建起後,新的時代就開始了,這是一個充滿苦難的重生時代。而在中國的武將之中,活到最後的,我想描寫的就是這個劉永福。在這個人之後的都算是軍人,也不再有武將的感覺了。

就是這樣,本來是從帶點開玩笑的想法開始的企劃,如今卻變成了這樣厚厚的書本,我真的非常感激。不過由於我的知識不足,也許對於其中一些曆史上的人物做了不適當的評價也說不定。不敢說這本書將留傳百世,隻希望說原先對於中國的曆史如同門外漢的讀者能夠在看了這本書之後得到一些不同的感覺,在經過了十年、或是二十年之後還會再想起來,或是再有不同的感觸。我也希望能夠多一個人看過這本書,那我就很高興了。隻是,關於中國的曆史或人物的相關書籍,雖然有著拿來作為商務上的參考書,然而我認為這本書可能沒有這樣的功能,隻是能夠提供一些看曆史故事的樂趣,以及能夠讓讀者親近這群極具個性的角色的作用罷了。

在此再度感謝各位閱讀此書。

多爾袞:西元一六一二~一六五○年。清之太祖奴兒哈赤的第十四子。太祖沒後,於西元一六二八年時跟隨太宗前往征討蒙古,次年則越過長城侵入中國內部,立有輝煌的功勳。西元一六三五年時則攻下察哈爾、翌年侵攻朝鮮,對於確立清帝國初期的功績甚大。太宗沒後則盡力於順治帝的擁立,同時並擔任其政治上之輔佐。一六四四年,當明由內亂而崩潰之際,他將李自成由北京流放,同時並抑止了人心的動搖,對於清平定中國立下大功。其生涯雖集權力於一身,但皆為清帝而奔走,惟死後終因被懷疑謀反而皇籍遭到剝奪。

——《清史稿》卷二二四《多爾袞傳》史可法:?~西元一六四五年。雖然是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出身,卻置籍於北京。西元一六二八年以進士出身,因討伐明末叛亂中心人物張獻忠而一舉成名。由於得知李自成迫近北京一事,因此號召勤王軍準備渡過揚子江,而聽聞北京失陷後,則加入明之皇族。惟因對明後繼者的問題和內亂等事情有所不滿,因此便離開至揚州。後來在揚州之戰中,持續抗清的史可法因戰敗而被俘,最後被殺。其抗戰於王秀楚《揚州十日記》中有著詳細的記載。

——《南明史》卷上《史可法傳》康熙帝:西元一六五四~一七二二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一六六一~一七二二年。清第四代皇帝(聖祖)。八歲的幼齡即即上皇位,當時在大臣之中有不少專橫之人,康熙帝便一一加以抑製而以自己的手腕展開統治。西元一六七三年三藩之亂起時,他自己位於陣頭指揮,於一六八一年成功地加以鎮壓。在確立了對中國的統治後,他也使得財政充實,建立了安定的社會。終其在位一生都不再有夠稱為叛亂的暴動。另外,為了防止具有南下意圖的俄羅斯,他於一六八九年訂立了尼爾欽斯克條約,同時也進行對準噶爾部的平定等,開展了清的鼎盛時期。學問和武術方麵都算是相當出色的皇帝,惟另一方麵他也興起文字獄,有意圖統一思想之舉動。

——《清史稿》卷六~八《聖祖紀》乾隆帝:西元一七一一~一七九九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一七三五~一七九五年。清朝的第六代皇帝(高宗)。清自建國以來雖然名君相繼而有著持續的隆盛,但最繁榮的還是在於自康熙帝經過雍正帝以至於乾隆帝的這三代。乾隆帝在為政第五十九年時由於自認為立有十項功績,因此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對內布施了不少善政,對外則進行遠征等,發揚了清的國力。不過這也是建立於自康熙帝以至於雍正帝治政的成果上而成的,在幾度的外征之後.終究加重了國民的負擔,再加上乾隆帝的晚年數度惱於幾次的內亂中,還有他曾興起不必要的文字獄等,因此乾隆帝的時代也是帝國強盛之末開始可見不安的轉折點。

——《清史稿》卷十一~十五《高宗紀》明亮:西元一七三六~一八二二年。滿州鑲黃旗人。由於一族之中曾出過皇後,因此乃是屬於名門出身。西元一七六五年鎮壓回部之亂、一七六九年遠征緬甸、一七七六年平定僧格桑之亂、一七九六年平定苗族之亂等,在內亂平定與外征之上有功。此外,他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功名,惟因其專斷而數度遭到罷免。然而其再三重獲任用一事,也顯示著當時清軍人才的欠缺,以及帝國開始走向崩潰的矛盾。

——《清史稿》卷三三六《明亮傳》楊遇春:西元一七六○~一八三七年。四川省崇慶縣出身。西元一七七九年武舉及第,以後就一直從事於伊斯蘭教徒之亂、台灣之亂、庫爾喀族的征伐、苗族之亂的征伐等,以黑旗為記,參加了大小數百次的戰役,一次負傷都沒有。其軍隊則以楊家軍的名號而為人所懼。他亦曾擔任負責伊犁和喀什噶爾的政治,直至西元一八三五年時以高齡為由而退職,是支撐著乾隆帝時代末年以來動搖時期的武將代表。惟就如同他的戰曆波瀾四起一般,而後帝國的變動也是波瀾四起難以壓抑,其軍事行動就成了通往崩潰序曲的先驅。

——《清史稿》卷三五三《楊遇春傳》李長庚:西元一七五一~一八○七年。福建省同安縣出身。西元一七七一年進士及第而成為文官,然在一七八一年卻在其擔任福建壇鎮總兵之際,於安南發生了阮氏叛亂,由於他率水軍前往鎮壓之故,以後便用於軍事。西元一七九七年以降,隨著累進升官,持續地與海賊之首領蔡牽作戰。蔡牽乃是中國東南海上稱霸十數年,各路武將均無法加之緝捕的大海賊,由於李長庚與其作戰的成果不錯,因此深得嘉慶帝的信賴,惟一八○七年以浙江提督的身份與蔡牽在廣東潮州的外海交戰之際戰死。從這樣花費一國之力作戰依然難以加以討伐海賊的地方看來,已可看出當時清之國力衰退,以及其南海政策的破綻。

——《清史稿》卷三五六《李長庚傳》關天培:西元一七八一~一八四一年。江蘇省山陽縣出身。從一小兵的情況起身,於西元一八三四年時已是有一方的廣東水師提督。在任中除了勤於增築炮台、強化守備兵及巡視船等,另一方麵亦編輯了《籌海初集》四卷,用心於廣東一帶的防備。在林則徐的禁鴉片政策下而與英國展開的作戰中,亦盡力於廣東的防禦。西元一八四一年戰死於虎門之戰中。清末的軍人有不少皆是如他一般力戰,然而終究在無法重建國家的情況之下告終。

——《清史稿》卷三十九《關天培傳》僧格林沁:?~西元一八六五年。也被稱為桑格林沁。內蒙古的貴族出身,出仕於清,深受道光帝的信賴。於西元一九三五年太平天國軍進出直隸省之際率領蒙古軍奮戰,其結果導致太平天國之北伐成為泡影而歸,以後即成為其崩潰之序曲。當時的情已是末期症狀,但他依然盡忠。在亞羅號戰爭之時,一八五九年雖然大勝,但翌年卻大敗。經過多年的戰爭之後,由於逐一失去了其倚仗的蒙古兵部下,在一九六五年討伐撚黨之際因受到包圍而戰死。是清帝國最後的、在某種意味上也是行無益之戰的將軍。

——《清史稿》卷四一○《僧格林沁傳》李秀成:西元一八二三~一八六四年。廣西藤縣出身。太平天國後期的指導者。雖為貧農出身,但於二十六歲之時舉家加入洪秀全的上帝會。在金田起事之後即投身軍旅之中而活躍,一直到後來掌握軍事。西元一八五八年於江南大營的包圍之中解得南京——也就是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之危,因而成為忠王。以後也逐漸轉戰直至一八六四年洪秀全自殺、天京陷落為止。在帶著幼天王逃走隱匿的途中於山中被捕,被送至曾國藩的跟前,而於南京受斬。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一九五七年洪秀全:西元一八一四~一八六四年。廣東省花縣出身。太平天國最高之指導者。小康農家程度的客家出身,雖以科舉為目標,但卻接連落榜。在第二次應試的時候接觸到了基督教,而在第三次的失敗之下,於失意之餘臥病在床四十日。就在這當中,他夢見了從天而降的金發黑衣人物授劍予他。自此後洪秀全便確信自己為耶和華之子、耶穌的弟弟而開始布教。在獲得多數的信徒而急速地成長之後,於西元一八五○年自金田村起事。一時還具有占據南京,並將之改為天京的勢力,但在政府軍的持續攻擊之下逐漸趨於崩潰,最後自殺而死。其信仰與一般的基督教教義有所不一致的地方,但實行多種革新性的改革則相當令人注目。

——《太平天國》卷一石達開:西元一八三一~一八六三年。廣西省費縣出身。客家出身,在洪秀全布教之際加入了拜上帝會。自西元一八五○年以降,其一族皆盡參加,於金田村起事之際,被封為五王之一,以後也一直位居於中心而活躍。具有名將的素質,在多次的戰役中獲得勝利,同時也擅於政事,曾讓清朝這一邊率領討伐軍的曾國藩受到其不少苦頭。後來在太平天國內部的紛爭之中遭到卷入,除一族被殺之外,也因受到天王洪秀全的妒嫉而脫離,意圖獨自行動。惟在貴州及雲南一帶轉戰之後,在大渡河因受增水和清軍的攻擊所苦而降服,最後於四川受斬。

——《石達開自敘》劉永福:西元一八三七~一九一七年。欽州(今廣東省欽縣)出身。生於貧農之家,自幼接受父親武藝之教養而以武人之姿成長。雖因雙親死得早而備嚐辛苦,然於二十一歲時投身天地會開始活動,在太平天國之亂後因被迫捕而開始了逃亡的生活。西元一八六五年進入越南,一八六七年組織黑旗軍而在對越南的阮朝之協力之中逐漸建立地盤。其行動一直在於排外活動,連安定下來的據點都沒有,一直處於活動狀態之中。其對越南及清朝的關係亦非始終一貫,但對法國和日本倒是持續抵抗。西元一九一五年對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也激烈地起而反對,惟在發動具體的行動之前死去。可說一生都是在與權力相抗,而另一方麵則持續貫徹底其對侵略勢力的抗爭。

——《清史稿》卷四六九《劉永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