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國人民都為銀行打工”揭了什麼短(1 / 1)

“全國人民都為銀行打工”揭了什麼短

人言

作者:畢曉哲

日前,長沙市市長張劍飛接受采訪稱:“中國的銀行存貸比全世界最高,所以全世界效益最好。老百姓存款並沒有得益,而銀行實際上是得益的,這是以加重地方財政負擔為代價的。全國人民都在給銀行打工。”

“全國人民都在給銀行打工”,揭的不過是國內銀行的“短板”。7月發布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全部進入財富100強,中國銀行業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銀行業”,利潤來源的“大頭”就是“吃利差”。國內銀行的淨息差(貸款利率減去存款利率)普遍在2.5%-3%,是國外銀行的十多倍,這構成了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為什麼利潤高到一些銀行行長都感覺“不好意思”的原因。

一方麵,利差高現實導致的高利潤之下,對於民生福祉是一種限製和剝奪,長遠看對國內經濟不是什麼好事,這裏麵,還有壟斷行業利潤分配機製不公的現實。銀行業作為比較賺錢的壟斷企業,帶有國有和公共屬性,創造了巨額利潤之時“自己”卻分配的比例過高,有變相占有了公共財富之嫌。

另一方麵,“利差過高”的背後,實質是壟斷企業借助的政策性優勢,是政策性給予的利差保護和高利潤,從中暴露的是銀行業創新性經營的不足。國外發達的銀行業,主要利潤來源是新興業務和“中間業務”。因此,看起來“全國人民”的錢好賺,卻是一個不可持續的賺錢之道。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銀行業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在同樣的市場機製之下,如果失去相應的政策性保護,“敗退”的一定會是國內銀行業。

摘自《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