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安義聖水堂神秘麵紗(轉)(1 / 2)

■曾國藩祈雨成功而得名■池水四季不幹不溢■因火山噴發而成?

揭開安義聖水堂神秘麵紗

一腳踏三縣

8月4日一大早,記者驅車來到距南昌市70公裏遠的安義縣新民鄉橙子樹村,這也是獅山盤山公路的起點。越野吉普車沿著還沒硬化的山路,喘著粗氣艱難地往上爬行。兩旁山巒疊翠,山頂雲霧繚繞,更有趣的是沿途還可看到白鷺、野雞、四腳蛇等動物旁若無人地出沒在樹叢中。

車行十多分鍾後在半山腰一處開闊地停下。這時,新民鄉黨委書記餘穎說,聖水堂位於南昌、九江和宜春三個市的交界地,其北麵是九江的永修縣,山腳下的永修雲山水庫可盡收眼底;西麵是宜春市的靖安縣,江南名刹寶峰寺離此不過兩小時的山路。所以,“一腳踏三縣”的典故由此得來。

如今,這一片山區已成為聖水堂省級森林公園,待明年105國道改造後,這裏的盤山公路也可修好,到那時,從南昌市到聖水堂最多一個半小時車程就可到了。

石碑印證祈雨的曆史

爬上海拔405米的獅山山頂,發現這是個長寬各70米左右的平坦地,四周是由青石片壘起的清代圍牆,高兩米、寬約一米,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曆史。圍牆下則是陡壁懸崖,它無形中起到了“長城”的作用。

透過茂密的鬆柏古樹,一個紅牆碧瓦的大雄寶殿首先映入人們的視線,這就是聞名江南的龍神寺(天池寺)。據《安義縣縣誌》記載,早在晉代時,許遜治水擒蛟龍時曾來此處建廟宇;明朝萬曆年間,有和尚在此建天池寺;清代同治十年,慈禧太後責成同治皇帝載淳下旨敕名重建並更名為聖水堂。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進攻南昌時路過山頂將其燒毀,抗戰勝利後重建,“*”時被紅衛兵砸毀,1999年又重建,如今由一位86歲的老師太住持。

在寺前方20米處有個麵積為350平方米的水池,這就是聖水堂,其深不見底,據說與鄱陽湖相通。它的奇妙之處在於它“春夏不溢,秋冬不幹”,無論下多大的暴雨,不會有水溢出,同樣無論幹旱多久,裏麵的水也不會幹涸。1980年,經江西水文測繪大隊檢測,塘裏的水是國際公認的難得的低鈉水。塘中荷花盛開,四周由長達150餘米的麻石護欄圍住,共有69個石柱及石板,與寺同時建起,曆經130多年風雨,至今保存完好。

據老師太介紹,前些年,為了測一下塘到底有多深,她特地坐腳盆到池中央,用四兩絲線吊磚塊都打不到底。如今寺廟一年四季用電泵從塘中抽水做飯、洗衣服,但奇怪的是水麵從不會下降。

塘的南麵有個清代建成的六角形殘碑亭,亭頂和柱子已被毀,幸好台階、護欄和地磚被完好地保留下來。裏麵有5塊高約兩米的石碑,上麵詳細地記載了曾國藩祈雨和慈禧太後下旨敕名、頒匾的曆史。據碑文記載,清同治五年五六月間,江南大旱,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西巡撫劉坤一率文武百官,上獅山龍神寺求雨。此時,池中的四腳紅魚爬出池塘,風雲當即隨之而來。當曾國藩下山剛進安義縣城,大雨如注,連下數日不停,全省晚稻得以補種。曾國藩和劉坤一遂將此事上報朝廷,請求為寺敕名、頒匾。同治十年七月廿五,當時垂簾聽政的皇太後慈禧得知此事後,以清穆宗載淳的名義敕“聖水堂”封號,另外還下發了“龍安昭佑”的緞卷詔書。後人將這幅珍貴的詔書手跡拓印在石匾上。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詔書在民國時流落民間,那塊刻有“龍安昭佑”的石匾在“*”時被紅衛兵砸毀。

記者發現,石碑完全是模仿詔書來摹刻的,遇到“皇太後”、“皇上”、“敕”等字時,全部在豎行的行文中另起一行並高於其他的文字,而曾國藩和劉坤一不同級別的兩個官員在上書時則分別用“伏乞”和“跪奏”等不同的卑稱,從中可見清代宮廷文書格式的遺風。

據安義縣旅遊局劉楓副局長介紹,縣裏正著手製定《聖水名山旅遊規劃方案》,計劃將周圍的梧桐崗水庫、嶠嶺度假村、皎源河漂流地以及安義古村等景點整體推出,形成南昌市的一個特色旅遊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