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四腳小紅魚
聖水堂之所以頗具神秘色彩,除了山頂四季不幹不溢的水池外,當屬池中罕見的四腳小紅魚了。
清代同治十年的《安義縣誌》和碑亭裏的清代石碑都這樣記載,“聖水堂前有湫,湫內有魚,四足修尾紅腹,捕之有聲,是為龍之化身。平日常伏不動,每遇大旱,地方官潔誠致祭,魚則自浮出迎取,祈雨輒靈……”
安義縣電視台的劉文寶記者不但親眼看見了這種“有腳的魚”,而且還拍了電視。據他回憶,大約在1995年夏,當他聽說聖水堂的四腳小紅魚的消息後,就扛著攝像機去拍攝。在池邊,他看見一種長有4隻腳的紅肚子魚爬到塘邊曬太陽,它行動緩慢,不怕人,約巴掌大小。其背呈烏黑色,肚子呈朱紅色且透明,可以清晰地看見其內髒,形狀有點像四腳蛇,但腳又有點像青蛙的腳,如今這個珍貴的錄像帶還保存在縣電視台裏。
南昌市野生動物保護站的同誌在接受采訪時說,“四腳紅魚”的確不可思議,如果有十幾斤重,可以推測是娃娃魚類的一種,但巴掌大且肚子透明就不好說了,也許那是個稀有的魚種吧。
曾國藩驛道
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有爭議的風雲人物,他竟然還和安義縣有關。
從新民鄉鄉政府大院驅車十多分鍾便來到了去聖水堂盤山公路的起點———橙子樹村,在村的西頭有條通往山頂的小路,在盤山公路開挖前,所有的人都由此小道上山。當地村民把它叫做曾國藩驛道或(兩江)總督故道。
據史料記載,清同治五年,江南大旱時,兩江總督曾國藩欲率文武百官上獅山天池求雨,時任江西巡撫的劉坤一急調民夫修了上山的小路,地上全部鋪上青石條板,還在進山的山口修建了牌坊式的山門,橫匾上寫有“聖水名山”的字樣。另外,為讓曾國藩能有個下轎休憩的地方,劉坤一還在半山腰上建起了“駐節亭”,其選置與廬山的含鄱口相似,可將山下的現雲山水庫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當時文武百官手持祭祈龍魚的帆結(一種祭祀的器物),就是沿著這條小路上山祈雨的,“龍魚布雨”的典故由此得來。
“*”期間,紅衛兵將山門、橫匾和駐節亭砸毀,青石條板被附近的村民抬去造房子。如今,小路上隻剩下百餘米的青石條板了。慶幸的是,整條線路還完好地保存下來。新民鄉鄉長朱桂榜告訴記者,下一步將恢複曾國藩驛道和山門,在半山腰重建駐節亭或眺廬軒等景點,目的是讓遊客在步行中找到登山的樂趣,同時讓遊客還有個歇腳的地方。
曾有過火山噴發?!
對於聖水堂的水池是不是火山噴發後的產物,多年來外界一直有爭論。
否定派認為,像東北的五大連池、台灣的日月潭等火山口形成的天池都在板塊劇烈運動的地方,而安義縣處於鄱陽湖平原的西側,根本不可具備火山噴發的條件,充其量不過是山頂上的天然凹洞積水而成罷了。
肯定派則認為,安義縣新民鄉當地礦產資源豐富實屬罕見,比如尚禮村有石英石礦,嶠嶺附近有瓷土礦,反樹和東坑等地有綠岩和青石礦等等。另外,當地溶洞很多,如尚禮村有個長達五六裏的洞,楊坊和高橋都有落差達十幾米的瀑布,皎源河漂流地的兩岸有陡峭山澗……這些地質變化都是罕見的。所以可以判斷,在幾萬年甚至十幾萬年前,當地曾有火山噴發的曆史,而聖水堂就是火山口積水而成的天池。
江西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原江西師範大學城環學院院長呂樺教授說,前兩年他曾陪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導郭來喜教授到過聖水堂,發現這裏比周圍的山都要高而塘中水卻四季不幹不溢,真是不可思議。另外,安義縣沒有火山噴發的曆史記錄,但當地的綠岩等礦藏又說明這裏地質構造複雜,曾有過劇烈的板塊運動,至於到底有沒有過火山噴發,不好輕易下結論,隻能說這個自然之謎還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