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古屋人家——安義千年古村群印象(轉)(3 / 3)

古村居民除了自娛自樂之外,還特別崇尚佛道文化。古村人信佛,好喜結善緣,逢初一十五都要倒“夏蓮院”燒香拜佛,乞求平安,逢菩薩生日還要舉行廟會,場麵壯觀。“虔心秉燭敬佛祖有求必應人民安樂,沐手焚香念阿彌祈請事成天下泰平。”這是夏蓮院內的一幅對聯,古村人是如此寫也是如此做的。“上有逍遙觀,下有夏蓮院,兩頭鍾鑼響,中間出三元”,順口溜中的逍遙觀,現今僅留下殘存的遺址,但也足見鄉民也信道教。

淳樸的民風,佛道的熏陶,古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特別和諧。村頭有供人解渴的“義井”,村中有數家共用的公井及數戶共享的老井石槽,甚至此處的街巷也沾上了“和諧”的色彩。這裏有“和氣巷”、“濟生巷”、“仁泰巷”、“睦鄰路”等。這些名字正好透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其中“和氣巷”尤為有趣,巷中隻能走一個人,走兩個人則必須麵對麵側身,就是仇人相遇也要麵對麵,可謂用心良苦。

諄諄教化見品德

在古時,有文化就必定有教化。千年古村群千年文化,鄉俗風情的傳承與傳統的家教有著某種必然聯係,先人們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處世之道一代又一代地傳給了自己的子孫們,其中有用匾文的形式寫下來的。在羅田村,有一塊門匾,上書“安祿遺規”。安祿在今天的湖北省,古代的安祿居民,由於民風純樸,家規嚴密,成為較多家族的楷模,也一直是羅田家族的規範準則。這匾文是說:今天這裏的羅田,沒有忘記自己的祖籍,仍遵循安祿的風俗習慣與行為規範。古村還有許多宗祠,作為家族活動之所,也是製定民規村約之所,要求村民“忠義孝悌”。

光靠家教還不夠,還要有教育,才可以使古村的道德風尚深入人心,於是當地有許多私塾之類的教育場所,學生在那裏接受傳統的儒家思想的“洗禮”。如京台墨莊的“孔子堂”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身臨“孔子堂”明顯仿佛感到自己正在接受文化知識的洗禮,壓得你不敢喘大氣,仿佛旁邊就站著一位嚴師。

有古屋的地方必有古事,千年古村的漫漫歲月中,流傳不少典故,其中蘊含著深厚人文氣息,也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以“趣園”為例,其主人黃秀文因貧寒而來到吳城做生意,以“德”行商,講仁義行道德,最後生意越做越興隆,傳到乾隆耳中,賜官四品,並賜匾額一塊,上書“克讚辰垣”,其他典故還有關於“千年古樟”、“石敢當”、“太婆樟”的,主要是說他們的祖先聰明勇敢、智慧勤勞,敢於與邪惡作鬥爭。我們且不去考究這些典故的真實性有多少,但它們本身至少反映了先民的傳統思想,也即要行仁義,講道德。

千年古村群濃縮了安義乃至整個中國曆史的滄桑巨變,從科學時代的鼎盛,古村商幫的崛起,風水思想的泛濫,到近代民生的興衰,手工業者競渡南洋的浪潮,鬥轉星移,物是人非,但古屋裏,巷陌中,仿佛仍有他們柔和的目光。

所謂民俗,就是民間的習俗,是世代相傳的一種文化現象,從古村的民俗中,我們看到了一些端倪。小鎮的古老,古屋的悠遠,人家的淳樸三者構建了古村的千年古風。

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民俗也隨之變化,然而,發達的城市景觀,與這兒的古村田園景觀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兒的鄉土鄉風鄉情,宛如那山畔村邊的渭渭碧溪,年複一年不知疲倦地流淌著,澄清如練,波瀾不驚,令人流連,耐人尋味。無怪乎一位民俗學者在考察千年古村後發出如此讚歎:“來此一遊,終身難忘,說不盡古人古跡古事,道不盡鄉土鄉風鄉情,來此一遊,有恍若隔世之感,仿佛如田園詩人陶淵明一般,覓著了世外的桃源。”

千年古風有著古村的神,老屋的韻,村美屋美人更美。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旅遊業的崛起壯大,千年古村將更加燦爛輝煌,將以其古色古香的格調魅力和嶄新的姿態昭示世人。

一頓古村鄉民的家常便飯,一番暢心的心語交流,一幢幢古色古香的老屋,伴著村邊水溪吹來的徐風,仰望西山梅嶺的高峻,此時一種異樣的感覺湧上心頭,說不盡,道不明,也許這就是千年古村群的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