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同醫療還需標準先行
行業應用
作者:王光偉 陳國強
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無線傳感器等新技術的不斷融合,將在未來醫療信息化領域掀起一場新的變革浪潮。通過衛生信息共享和醫療協同來提高醫療服務效率、服務質量、服務可及性,降低醫療成本、醫療風險的作用已經得到充分驗證,並被認為是未來衛生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新理念的不斷融入,如何評價區域協調醫療衛生服務的建設效果是進一步推進醫療信息化的“試金石”。
IS模型指導下的評價體係
區域協同醫療衛生服務是指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基於對醫療衛生服務的研究,依托信息技術,實現醫療機構的協作和醫療資源的共享。包括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之間、醫療機構與其他衛生機構之間、其他衛生機構之間的互相協作、資源共享,如各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婦幼保健機構、急救中心、血液中心、血站、衛生監督管理機構等。
區域協同醫療衛生服務是大範圍、多角度、寬領域的協作和共享,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麵:醫療協同服務,包括醫療資源與信息的共享,如醫療文檔、技術、設備和人員等軟硬件資源的共享;醫療協作,如農村與城市之間、社區與醫院之間的雙向轉診,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遠程會診醫療;醫療保障服務,包括醫療專業配送,如藥品器械配送、檢驗標本送檢;網上信息服務,如網上預約、掛號、谘詢、信息查詢等;社區健康管理服務,如個人健康檔案管理和家庭健康檔案管理;協同醫療監管服務,主要對區域協同醫療服務中的醫療協同服務與醫療保障服務提供監督、管理與評價,為區域協同醫療服務體係提供支持、協調與配合,使其正常運行並有機結合,從而產生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評價信息化建設的效果或成功方麵,美國學者Delone和Mclean提出的IS成功模型(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且該模型的研究價值已得到業界公認,影響深遠。
區域協同醫療衛生服務的建設不同於單個信息係統的建設,所以在效果評價體係上也有所區別。以IS成功模型為指導,除了評價單個信息係統的信息質量、係統質量、服務質量、使用情況、用戶滿意、淨利益6個維度,還應該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和建設保障措施兩個維度。
信息質量主要通過數據質量和數據的標準性來反映。數據質量主要包括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通過數據的標準性才能實現醫療數據的語義一致、口徑統一,從而保障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實現區域內醫療衛生數據的交換和彙集。
信息質量是整個區域協同醫療衛生服務建設最關鍵的基礎。隻有醫療數據是可信的、標準互認的,區域內的醫療信息的交換和彙集才是有意義的,協同醫療衛生服務的建設才有效果。如果信息質量不合格,不完整的醫療數據或者語義不統一的醫療數據。
在區域協同醫療衛生服務的建設中,係統質量主要指醫療數據交換和共享平台的質量。要想實現海量的、類型多樣的醫療數據的交換和共享,需要一個良好的係統架構來支撐。平台技術架構可通過數據存儲架構、數據交換架構、異構係統整合及應用架構等不同方麵來衡量。平台功能的完整性可通過是否提供注冊服務、EHR整合服務、EHR管理服務、EHR調閱服務、EHR協同服務及數據倉庫服務等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