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教育的誤區分析(2 / 2)

遺憾的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當代教育早已拋棄了五四傳統,走上了一條無視兒童本能和興趣的道路。

三、 衙門管理剝奪教師權利

說完學生的遭遇,再看看教師的處境。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我們根據國際慣例,已經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現代教育體製。在這個體製中,學校是一個獨立自治的學術共同體,校長是這個共同體眾望所歸的領袖。正因如此,學校校長的任免,不僅要征得大多數教師同意,還要征求老校友的意見,如果校友會不同意,校長的任命很難實現。但是如今的學校卻是一個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無論是行政還是業務,都要歸政府的有關部門領導。於是校長不僅有相應的行政級別,而且還有隻對上級負責的義務和不受同行監督的權力。這是造成學校衙門化的根本原因。

學校衙門化的一個特產是量化考核製度。這種製度把活生生的教學和研究被分解為許多參數,還冠以“科學考評”的美名,就連對學生的考試也成了量化考核教師的一個內容。按理說,考核的本意是要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質量。但事與願違的是,這種考核不但不能讓老師們把精力放在教學和科研上,反而誘導他們把精力花在應付考核上。由於僧多粥少,而考核的結果又直接關係到當事人的職稱和待遇,因此它給老師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

其實,權利、義務、責任是不可分割的。在基本權利被剝奪以後,老師們也就無所謂義務和責任了。在量化考核中,最難達標的恐怕是在某一級別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了。為了通過這種考核,以便晉升職稱,許多教師不得不通過抄襲和花錢買版麵的方式來發表論文。這樣一來,“隻問是非、不計利害”(竺可楨語)的科學精神便不複存在,“為人師表”的形象也遭到無情踐踏。

四、壟斷體製影響教育投入

學生的遭遇和教師的處境,與現行的壟斷性教育體製有關。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學在民間”的傳統,縱觀世界各國的名牌學校,也大多是私立民辦。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教育在繼承傳統與對外開放的基礎上,采取國家、民間和教會共同辦學的模式,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和教會的燕京大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從上世紀50年代以後,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被取締,從而改變了五四以來那種三足鼎立的辦學模式。這樣做的結果,是徹底扼殺了民間辦學的可能性。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雖然鼓勵民間辦學,但是由於政策上的種種限製和市場化的負麵影響,所謂民辦學校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學校,而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學店”。南開大學從1918年正式成立,不到10年,就成為一所名牌大學。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為什麼沒有出現一所類似的學校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壟斷性教育體製不僅極大地傷害了全體教師和學生,還影響了教育的投入。以義務教育為例,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推行九年製義務教育,並為此立法征稅。但所謂義務好像隻是約束家長的法令,卻管不著教育部門。於是各級中小學的學雜費還是照收不誤,而那項專門為此而設立的稅收,卻不知用於何處。另外,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1993年製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在上世紀末要達到GDP的4%,但是直到2008年,這項經費也僅占GDP的3.5%。所謂教育產業化和教育亂收費、亂漲價,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這種情況與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級政府財政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極不般配,也與各級官員不斷攀升的“三公消費”形成鮮明對照。

除此之外,壟斷性教育體製還限製了民間投資教育的積極性。當年張伯苓為了南開大學,曾到處奔走,籌款興學。在他的感召下,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閻錫山、李純(字秀山)、盧靖(字木齋)等軍政要人和社會名流都紛紛解囊相助。為了紀念他們的善舉,南開大學有“秀山堂”、“木齋圖書館”等永久性建築,還有個人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這種作法其實也是國際慣例。近年來我們的富豪榜屢創新高,有些人因為有錢沒處花,不是投資房地產,就是揮霍浪費。這顯然與壟斷性教育體製缺乏吸納民間投資的能力有關。

總而言之,我認為要想讓當代教育真正走出上述誤區,擺脫目前的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弘揚五四精神,實現教育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等優良傳統。否則,紙麵上的東西說得再好,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