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送給夢與未來的13個錦囊(2 / 3)

錦囊六做個健康生活實驗伊芙·肖布:無糖年大冒險

一年不吃糖,身體更加棒棒噠。

近年繼高脂和高鹽後,高糖又成為另一健康公敵。美國43歲的女作家伊芙·肖布帶領全家四口,身體力行了一場年度生活無糖實驗。肖布將這份難得的經曆,寫在了即將出版的名為“無糖之年”的新書中。在她看來,即使一年不吃糖,身體也是棒棒噠。

無處不在的人造糖

肖布到底過的是哪種無糖生活呢?首先他們把下述人造糖類列入禁止名單:白糖、紅糖、蔗糖、細砂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結晶果糖、糖蜜、楓糖漿、蜂蜜、龍舌蘭、人造甜味劑、果汁;其次他們會攝入水果中天然存在的糖分;再次,他們在采購食材的時候會認真查閱其中的配料,在飯店吃飯的時候也會在點餐前要求對方提供食物的配方。最後,為了滿足家人最基本的主食需要,肖布還會自己製作無糖的麵包、蛋黃醬和蛋糕。

試驗初期。肖布同女兒們一起逛超市的時候發現,糖分存在於各種人造食物中,從香腸到鹹餅幹,包括美國超市最常見的200種不同麵包都含有糖。肖布在接受雜誌采訪時稱自己已經成為解讀食物標簽的專家,她還發現糖有50種“隱藏的糖類名字”包括糖化麥芽、煉油廠糖漿和甘露醇等等。

沒有糖更幸福

為了完成“無糖生活”的一年實驗,肖布多購買無糖的未加工食品,需要二次加工的食品,肖布就自己上手製作,絕不使用有人工添加糖分的超市成品。一年實驗下來,肖布和丈夫的身體和精神狀態比往年要好很多;兩個女兒的生病幾率更是大大下降,從往年的十幾天降到三天。

在新年前夕,為慶祝完成了一年的無糖體驗,於是肖布一家人決定吃一點糖來慶祝。女兒們在嚐試了以前喜歡的小甜餅後,發現如今吃實在有點甜過頭。肖布和丈夫也覺得巧克力甜得有點令人反胃。

2015年新的一年又要開始,肖布一家將繼續過低糖的生活。兩個孩子和丈夫經過之前的生活實驗,已經完全接受了這種生活方式。不過出於對朋友和同學的尊重,肖布一家在外麵也會適當吃一些低糖的健康食品。畢竟,糖果跟朋友一樣,都是生活賜予的禮物。

錦囊七找到值得愛一輩子的運動田原:全情投入時,自由的海拔上升一格

跨過終點線的那一刹那,世界對我來說,已經不同。

很多人愛看田原的跑步視頻日誌。她在短片中奔跑不停,活力無窮。更有人受田原影響開始跑步——“以前特別沒毅力,但看你這麼堅持,開始跑了。”

跑步隻是一時興起,田原卻意外跑上了癮。2010年,她在舊金山完成了的人生中第一個“半馬”。 “那個馬拉鬆就像一場奔跑著的大派對,我看到有老奶奶在跑,有很胖的人在跑,整個跑程令人非常感動。後來下起了雨,風和雨陪我們一起向終點逼近,跨過終點線的那一刹那,世界對我來說,已經不同。”

這次經曆給田原帶來一個意義非凡的改變——舊金山半馬後,她邁出了做導演的第一步。田原從小就向往做導演,但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是跑步讓她明白,任何事情都要先開頭,才會有進展。從2011年開始,她拍攝了十幾部微電影,還與耐克合作拍攝了夏威夷馬拉鬆題材微電影。作品大獲好評,開始有人稱她是新一代最年輕女導演。當然也有人私下譏諷這個名頭來得太輕鬆,不過田原並不放在心裏,在她看來,投入人生的挑戰就像投入一場運動,“當人真正投入時,一種超越的動力會蔓延到每一個角落,每跨過一個極限時,你的自由海拔就會上升一格。”

錦囊八定製一場特殊假期江一燕:放個悠長的支教假期

三個月後,我真覺得自己變漂亮了,因為孩子們教給了我簡單的快樂。

江一燕說自己是慢節奏的人,是“爬行者”。身為演員難免被繁忙工作裹挾,怎樣做真實的自己,保留“慢”的快樂?她的方法是,八年中堅持每年遠赴廣西巴馬山區一段時間,享受自己的“公益假期”:在當地小學支教,教小朋友們唱歌,也會給小朋友們寫歌;給他們放電影,也為他們描述外麵的世界;為孩子們設計校服、幫他們帶去新新的帆布鞋……

2014年是江一燕支教的第八年。很多人知道她每年堅持支教都覺得不容易,但對她來說,這個行動給自己帶來了無法計數的收獲。

江一燕最開始有支教的想法,正是在巴馬山區拍一部小成本文藝電影時。當時導演對她說,在這裏支教三個月,會越變越漂亮。“開始我還覺得導演騙人,這個村莊沒水沒電,老人和孩子過著原始森林般的生活……但三個月後,我真覺得自己變漂亮了,因為孩子們教給了我簡單的快樂。”

江一燕曾經不明白當地人怎麼能坐在山上發呆兩小時,現在她也完全做到了:“一個人坐下來對著大山,像是在跟自然對話,你可以了悟你自己。很多東西都是我從山裏學到的,孩子們也是我的老師,教會我很多東西。每年我去的時候,他們站在山頭很遠的地方看見我,就喊,‘小江老師來了!’那些都是生命裏細小的感動。”

錦囊九著迷一件事,並成為專家Sandra&;婉婷:把小情調升級成藝術

野餐不隻是在草地上吃三明治,野餐也可以是一種生活藝術

Sandra和婉婷都是學藝術的,但工作卻更多與數字打交道。於是,每月兩次的創意野餐成了她們的“滿血複活日”。

埃菲爾鐵塔激發的野餐夢

Sandra和婉婷在倫敦Goldsimths大學相識並成為好友。2010年夏天,她們倆一起去巴黎旅行,站在埃菲爾鐵塔下,婉婷靈感突發:“來個野餐吧!”於是她們迅速買了牛角包和餡餅,用藍白波點絲巾替代餐布,即興布置出複古可愛的野餐現場。在埃菲爾鐵塔下席地而坐,嚼著餡餅,兩個女孩憧憬起各式各樣有趣的野餐場景。回到倫敦,她們就成立了野餐二人組,取名Project Picnic,立誌要做滿100次主題野餐。

準備一場完美野餐一點也不容易,工序繁多複雜,這培養了她們許多獨特的本領,比如超強的打包能力。她們在工作間隙偷閑翻查各種資訊,確定野餐主題。之後,要根據主題選擇餐具、采購食材、搜集飾品——她們的裝扮也很講究,要與主題搭調,絕不會隨便出門。

每年6月的Ascot皇家賽馬會是倫敦社交季最重要的活動。為了在賽馬會的Lady's Day上布置一場精美野餐,她倆做足準備,花了不少工夫才把魚子醬、熏鮭魚、醋醃西紅柿逐個塞進玻璃容器中,連同葡萄酒、小抱枕、巧克力和餐具打包到四個袋子中。這麼費心思,她們在皇家賽馬會上的野餐果然吸引了在場媒體的目光。

把野餐升級為生活藝術

2012年,她們拿下由東京野餐俱樂部在倫敦舉辦的野餐比賽冠軍。她們的主題野餐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很多人聯絡她們,希望也能辦出如此有趣的野餐。

Sandra說,自己從小行動能力特別弱,是野餐讓她發現自己原來也有這麼多熱情和衝勁,可以不畏刮風下雨、風吹日曬。現在,兩個人已經完成了最初的願望,做滿了100個不同的精彩主題野餐。但她們沒有停下,已經在憧憬第200場野餐的情景了。她們想通過Project Picnic告訴所有人:野餐不隻是在草地上吃三明治,野餐也可以是一種生活藝術,通過精美的食物、複古唯美的餐具及巧妙的主題構思展現藝術美學。

錦囊十拆除思維裏的牆 袁堅:在深海中發現身體力量

好像一條魚,這是她在練習浮潛時的感受。

作為從小到大的“好學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袁堅的思維和行事方式,存在很多自我局限,比如:飲食、起居、人際交往、人生軌跡——所有的事情她都有不容打破的計劃,她有時會懊惱這樣的不自由的狀態。

改變發生在結婚後。酷愛潛水的先生說:你必須去學潛水,要不然,我隻能找別人做潛伴(在潛水中有“潛伴”製度,即必須有兩個人同行,彼此關照)。因為這個要求,她做了自己從前沒想過的事:突破了長距離遊泳的極限(學潛水的前提之一是能夠徒手遊泳200米)。這之後,她忽然發現自己進入了某種自由自在的狀態,身體在水中舒展,可以持續不斷地遊而不覺疲憊,甚至感覺不到任何阻力。好像一條魚,這是她在練習浮潛時的感受。

潛入海底,就擁有了陸地世界之外的另一個廣闊天地;而在潛水的旅途中,還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自有著不同經曆與生活方式的朋友,這一切,都在不斷地拓展她的視野,也拓展著她的內心。通過潛水,袁堅發現了蘊藏在自己身體裏的敏銳與接納。

錦囊十一接納生命的擁有與失去霍利·斯普林斯:親自麵對死亡,才能開始去愛

即使隻有一隻手,她也能擁有可愛的小夥伴,迷人的夢想,以及充滿光明的未來。

這組兒童肖像乍看之下就和我們常見的優秀兒童攝影很相似,夢幻,童話,包含了攝影師的愛,然而它們卻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先天的缺陷,讓來自新西蘭的媽媽霍利·斯普林斯及女兒維莉特生活得並不輕鬆。維莉特出生時就隻有一隻右手,而且同時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症,曾經差點送命,幸好在手術之後恢複正常。在霍利·斯普林斯驚險地誕下女兒後,她的丈夫送給了她一部單反相機,從此她便踏上了攝影之路。

霍利的作品大多都是關於她女兒的拍攝,對她而言女兒就是她的繆斯,是她的全部。透過維莉特清澈明亮的眼睛,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可愛和天真爛漫,媽媽霍利說:“維莉特經曆了這些,就注定她會和別的孩子不一樣,而這也是對我的考驗,上天一定是覺得我準備好了,才會把這樣特別的寶寶帶來我身旁。” 霍利通過這一組照片來鼓勵自己的女兒,並借此告訴她,生活並沒有像她想的那樣充滿了各種限製,她可以像童話中的小公主一樣擁有漂亮的裙子,可愛的小夥伴,迷人的夢想,以及充滿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