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勝不了電腦?
1996年,世界國際象棋冠軍加裏·卡斯帕羅夫與名為“深藍”的IBM超級電腦RS/6000SP展開較量。結果,卡斯帕羅夫以4:2宣告勝利。然而,IBM科學家並沒有氣餒,經過一年多的改進,到1997年,“深藍”獲得更強大的智能(也被稱為“更深的藍”,簡稱“深藍II”)。這次,卡斯帕羅夫以1勝2負3平等成績敗下陣來。
“深藍二世”的設計者阿米爾和布辛斯基表示,他們並沒有將設計重點完全放在增強運算能力上,而是賦予“深藍二世”以更多的人工智能,從而使它擁有更接近於人類的判斷能力。
“深藍”內存儲了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棋譜,對於棋王過去下過的每一局棋都了如指掌,而且心無旁騖。它能根據卡斯帕羅夫過去的棋局進行程序優化。改進後的“深藍”也可以在下棋過程中由人改變程序,根據棋麵及時調整戰略戰術,表現出人性化的智能。
它能在比賽進程中不斷進行自我修正和完善,尋找出最有力的戰略戰術。也正因為如此,“深藍二世”才會在下棋時對當時棋盤上的複雜局麵作如此長時間的“思考”。
人腦勝不了電腦?這給人們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下棋是人腦發明出的最精致、最複雜的遊戲,標誌著人腦的最高境界,棋類比賽是人腦的奧林匹克運動,如果電腦在這場比賽中獲勝,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競技體育的名譽歸屬,更多的是機器與人類之間關係的深層次思考。
不過,樂觀的人們也看到,人機大戰是一場雙贏的遊戲。1997年“深藍”擊敗小卡一戰成名後,IBM在將其轉為商用的過程中大獲其利,令人看到了“人機大戰”中蘊涵的巨大商機,國際棋聯自然不會放過“分一杯羹”的機會。
國際棋聯在此次“人機大戰”中不僅為比賽籌集了高達百萬美元的巨額獎金,而且允許小卡以國際棋聯代表的名義去對抗電腦世界冠軍。賽後,國際象棋聯合會將向卡斯帕羅夫支付50萬美元的出場費。
所以,相信隨著象棋電腦的不斷升級,“人機大戰”的結果將注定會越來越沒有懸念。雖然在腦力競技場上,人類輸了棋,但人類卻在商場贏得了最終的遊戲,機器也許永遠不會懂得這一點。
(本文整理自中關村在線、中國新聞網,原文標題《從深藍到沃森看人機較量中的智慧對決》《人腦勝不了電腦?媒體稱"人機大戰"引人深思》,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