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暗時代的人們(1 / 2)

雷頤-曆史學者

公共領域的功能是人們通過言語和行動來展示自己是誰,在這種交往中,人類的公共事務得以被光照亮。當公共領域被取消,人們無法在這個平台中展現自己、與他人交流時,這種光亮就被熄滅,黑暗時代來臨。

漢娜·阿倫特在《黑暗時代的人們》這本書中認為,“黑暗時代”是這樣的時代:“混亂和饑餓,屠殺和劊子手,對於不義的憤怒和處於‘隻有不義卻沒有對它的抵抗’時的絕望;在那裏,合理的憎恨隻會使人脾氣變壞,而有理由的憤怒也隻是使自己的聲音變得刺耳。”然而,這樣的時代“絕非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可見的,更不用說能被輕易察覺了。這是因為,直到災難降臨到每件事和每個人頭上的那一刻之前,它都被遮蔽著—不是被現實遮蔽,而是被幾乎所有的官方代表們的高調言辭和空話所遮蔽,這些人不斷地、換著花樣地將令人擔憂的事實巧辯過去,並以之證明他們的考慮”。在黑暗時代,一些學者的話語不是竭盡全力打開暗室中的一線縫隙,透過一絲光亮,而是相反,以自己的“話語權”遮蔽可能透過黑暗的一點點微光,為使黑暗時代更加黑暗、更加長久。在黑暗時代為尋找光明要付出巨大的、甚至生命的代價,而“將令人擔憂的事實巧辯過去”,不僅十分安全、獲得來自“黑暗”的巨大利益,而且還能證明他們的“考慮。”阿倫特特別強調這種所謂“考慮”其實是一種偽裝,這種偽裝也是黑暗時代的一部分。

進一步說,公共領域的功能是人們通過言語和行動來展示自己是誰,是人們平等、理性交往的平台。在這種交往中,人類的公共事務得以被光照亮,當公共領域被取消,人們無法在這個平台中展現自己、與他人交流時,這種光亮就被熄滅,黑暗時代來臨。“那熄滅的力量,來自‘信任的鴻溝’和‘看不見的操控’,來自不再揭示而遮蔽事物之存在的言談,來自道德的或其他類型的說教―這些說教打著捍衛古老真理的幌子,將所有的真理都變成了無聊的閑談。”在這種時刻,堅守信仰、原則、真理……是否還有意義,為之受苦受難甚至獻出生命是否值得?對阿倫特稱之為黑暗時代以“啟明”(illumination)為理念的人來說,追求意義更有“意義”。如果犧牲無意義,還要不要犧牲?因此,阿倫特決不認為“黑暗時代”僅僅是一種赤裸裸的權力、暴力,所以,她一再論述那些學者偽裝的“考慮”與黑暗時代的關係。

在黑暗時代堅守良知格外困難,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戰勝強大壓力,才能在追求看來“無意義”時堅持追求。

通過對萊辛、盧森堡、雅斯貝爾斯、布洛赫、本雅明、布萊希特等12位生活在“黑暗時代的人們”的分析,阿倫特分析了“黑暗時代”的本質與人性的複雜,論述了在這樣時代中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