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在宇-曾任職台灣多家新聞媒體,現為自由撰稿人
攝影/張良綱
隨著寫作與人生裏的變化,李黎體悟到“什麼是故鄉?什麼是異鄉?其實都是相對的。”她解開了中國結,跳脫地域的、短暫的、意識形態的束縛,用更“自在”的心境,繼續她的文學傳承。
周日的午後,台北郊區的淡水老街仍有許多閑散遊走的觀光客,近幾年聲名鵲起的個人書店“有河BOOK”,鑲嵌在背對老街麵向河濱的窄巷二樓,一不留意就可能過而不見。然而從陡直的樓梯走上去,視野立即改觀:錯落有致的書架,寬闊典雅的陽台,陽光閃爍的淡水河,對岸靜靜橫臥的觀音山,頓覺眼前一片開朗。1948年生於南京的著名華裔作家李黎女士,2011年11月重返台北發表新作《昨日之河》,除了在誠品書店舉行簽書會,也選在“有河BOOK”的陽台與她的書迷進行一場麵對麵的近距離對話。鬧中取靜的書店,風格就像李黎的人,自然而優雅。
李黎雖已定居美國40年,遊曆過世界許多國家,也經曆生命的種種轉折,但數十年來堅持以中文寫作,已在兩岸三地出版30餘冊小說、散文、劇本;因為她始終把華裔讀者放在第一位。她的新書《昨日之河》,更以輕淡的散文筆法回首離散時代的小人物辛酸,首度揭露她因著大時代流離而造成的意外人生。她在書的前言裏這樣寫著:“過去是異域,不能回去,但可以追憶……
在她的心裏,這些故事都是寫來給家人讀的。於是她開始寫回家的故事。
每一個字,就是帶著她通往回家之路的每一步。“
外麵鼓聲隆隆,卻看不到真相。
李黎,本名鮑利黎,1948年5月1日(農曆3月23日)出生於南京一個士紳家族。五代曾祖鮑源深是道光年間的進士,殿試探花及第,曾任工部、禮部侍郎、山西巡撫,受封為“中丞公”。她的祖父頗為洋派,年輕時下過南洋,又畫得一手西洋油畫,還將獨子—即李黎的父親—送往美國教會興辦的中學就讀,最後畢業於上海複旦大學。
1949年4月23日,時局動蕩,任職南京市政府地政局的父親帶著老母親、妻子和一歲的李黎從杭州出發,轉經福州,乘船抵達台灣基隆,隨後前往台北朋友家暫住,並於一年後,派任高雄縣政府地政科科長職務,全家遷居高雄鳳山。
他們以為,大家族的老老少少隨後就可以在台灣團聚。誰料局勢變化太快,兩岸從此隔絕,一別數十年。
李黎讀高雄女中高三時,父親的工作調到台北,全家也跟著北遷。1965年,李黎考上台灣大學曆史係,展開了新麵貌的生活,也透過幹姊認識了1966年10月創辦《文學季刊》的尉天驄、陳映真等人。對李黎來說,他們不但是可敬的文壇前輩,也是她創作思想的啟蒙者。
1968年,是李黎生命的轉折點。19歲的李黎因緣際會跟隨朋友去溫州街巷子底,見到了形同隱居的自由主義學者殷海光先生,對殷先生的博學與睿智深深懾服,也開始思索“什麼才是理想的製度”。隨後,專欄作家柏楊被捕,與她最親密的幹姊以及她最崇拜的小說家陳映真等人也被捕了。幼時學校裏不可言喻的晦暗,成了一張真實存在、觸手可及的黑網。
同一時期,越戰正熾;美國總統肯尼迪遭刺身亡;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聽著外麵鼓聲隆隆,卻看不到真相,彷佛待在一間封閉的屋子裏,20歲的李黎迫切希望有人把窗打開。於是,她學會了“把報上的話反過來看”。
那年台大的《大學論壇》雜誌總編輯是森林係的王杏慶(即今之南方朔),李黎因投稿也認識了當時念生物係的該刊副總編輯薛人望,並在他的引薦下閱讀了20世紀經典小說《Brave New World》,這本英國作家赫胥黎描述極權統治者如何用高科技進行對人民操控的小說,深深震撼了李黎,她決定與薛人望動手譯介給國人。1970年,她與薛人望以黎陽為筆名出版了《美麗新世界》中文版,兩人隨後一起前往美國印第安納州普度大學深造,並結為夫妻。薛人望祖籍福建,與李黎同年在南京出生,赴美留學後專攻生物學,目前擔任斯坦福大學婦產學科專任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生殖醫學專家。
遠離“運動”回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