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失去食欲的社會(1 / 2)

新井一二三-日本著名作家

顯而易見,失去了“食欲”的社會才會需要《食育基本法》的,但是失去了“食欲”,無論是社會還是人,難道不等於走上了自滅之路嗎?

日本的教育,自從19世紀的明治維新,一向以“智育、德育、體育”為主要內容。這本來是英國哲學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的教育思想,1880年就出版了日文版《斯氏教育論》,對當時剛開始近代化建設的日本人影響頗大。誰料到,進入了21世紀,忽然又多了一項“食育”。2005年日本政府施行《食育基本法》,以此要推進“健全的飲食生活”了。

《食育基本法》前文指出,現代日本人的飲食生活有:營養偏頗、肥胖率提高、糖尿病患者增加、過度減肥流行、市場上“假食品”源源不斷、糧食自給率低落、傳統飲食習慣崩潰等種種問題。根據內閣府發布的統計數字,如今日本人攝取的脂肪比30年以前增加了兩倍,結果10%的學童和30%的中年男性都過於肥胖,同時25%的年輕女性由於過度減肥而體重不到標準水平,缺鈣現象尤其嚴重,到了更年期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基本法》指出,這些負麵現象會影響社會發展,也加重國家的醫療費負擔,因此“使得每個國民確保身體精神兩方麵的健康,能夠一輩子過健康充實的日子”已成為燃眉之急。

具體而言,從小學教室到電視廣告,這些年日本人到處都喊“早睡、早起、吃早飯”的口號。因為上麵列出的種種問題,似乎很多是孩提開始缺早餐,或者“孤食”和“個食”成性的後果。據統計,不吃早餐的小學生有4%,至於20歲和30歲之間的男性則到30%之多,跟各年代的肥胖率有不謀而合的趨勢。所謂“孤食”指的是“一個人吃飯”,例如小學生自己吃杯麵當早餐。“個食”則指“雖然跟家人在一起,但是各吃各飯”,例如母親吃便利店買來的飯團,小朋友吃同一家店買來的奶油麵包。在“孤食”和“個食”的飯桌,自然很難保持“傳統飲食習慣”了。再說,麵包、方便麵等麵食的材料是進口小麥,對國家的糧食自給率也沒有好處。

“食育”一詞早在1896年就有當年的日本陸軍藥劑監,也是Macrobiotic diet(正食運動)的先驅者石塚左玄在著作《化學的食養長壽論》裏使用的例子。他說:“智育、德育、體育都以食育為本”。20世紀初,村井弦齋寫的暢銷小說《食道樂》也多次講到了“食育”。1903年問世的《食道樂》是近代日本第一本的“食經小說”,文中介紹了600多種菜肴,其中包括“和洋中”即“日本、西方、中國”的美味。不僅如此,村井也寫道:世上到處都是“假食品”,例如裝在洋酒瓶中的國產酒、用植物油做的“黃油”,放了許多防腐劑對健康有害的飲料等,非得提高群眾對食品安全的認識不可。顯而易見,20世紀初日本的世相其實跟21世紀初頗像的。從這角度來看,被忘記了100年的“食育”一詞卷土重來並不無道理。

《食育基本法》是幾個自民黨國會議員共同提出法案的。他們代表農業團體和保守勢力,要提倡多吃國產大米,並且恢複儒家式道德觀念。同時也有更多唯利是圖的人和集團,隻要有賺錢的機會,無論什麼都願意賣,包括重新被挖掘的“食育”。他們一看到“食育”成潮流,就策劃起各種有關商品和服務來,例如“食育”指導員、輔導員的函授講座。連明顯破壞“傳統飲食習慣”的快餐大王麥當勞都開設有關網頁,製造“食育”DVD,免費租給有興趣的小學教員,甚至可以派遣講師開“食育”課。光是2010年,日本全國的小學開了總共662個小時的“麥當勞食育”課。上完這一堂課,同學們就會很清楚,吃麥當勞漢堡包對身體、對環境都多麼健康、友好。可見,關於飲食,日本人道德敗壞、思想混亂的程度到了什麼田地。

究竟什麼樣的國家社會才需要製定《食育基本法》呢?旭通廣告公司200X家庭設計室,自從1998年起對日本家庭的飲食生活進行定期調查,室長岩村暢子已出版了3本報告書:《變化的家庭,變化的飯桌:被真實破壞的市場調查常識》、《現代家族的誕生:幻想家族論的死亡》、《最可怕的普通家庭:徹底調查!破滅的日本飯桌》。標題中就泛濫著“破壞”、“死亡”、“可怕”、“破滅”等本來跟飲食不大相配的詞兒。岩村是廣告公司的市場調查專家,卻進行社會學者一般的調查,因為她發覺,根據曆來的市場調查模式開發出來的商品、打的廣告都對新世紀的消費者不再靈通。於是做了調查的結果,果然令人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