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市、江蘇省城市精細化管理調研及對北京的啟示(1 / 3)

上海市、江蘇省城市精細化管理調研及對北京的啟示

觀點交流

作者:林恩全

為了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戰略部署,更好地解決特大城市運行中麵臨的突出問題,促進城市更加安全、和諧、宜居發展,近期我們赴上海市、江蘇省就城市防汛、人口服務、社區管理、區域合作等重點問題開展學習調研,總體感覺城市管理重在細節,這兩個省市在這方麵做了很多極細的工作,有一些獨到的經驗值得北京學習借鑒。在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以軟管理提升硬設施,持續增強城市防汛排水能力

由於地理區位和氣候原因,上海市飽受風(台風)、暴(暴雨)、潮(高潮)、洪(洪水)四大災害的影響,城市防汛任務艱巨。經過長期的防汛防台工作考驗,在思路和措施層麵積累形成了一係列值得借鑒的好經驗好做法。通過調研了解,上海市的城市排水標準並不高,“十二五”規劃建設目標是城市排水基本達到一般地區1年一遇標準,部分重要地區和特殊地區達到3-5年一遇標準;資金投入與北京相當,“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104億元建設改造排水係統。在持續增強基礎設施排水能力的同時,上海市更加重視提升城市管理軟實力,以彌補硬件設施建設的不足,實現特大自然災害的妥善有序應對。

堅持製度入手,強調依法治災。上海市把製度建設作為應對特大自然災害、實現有序抗災救災的根本。除了及時製定、修訂一係列常規的防汛地方性法規,如《上海市防汛條例》、《上海市排水管理條例》、《上海市河道管理條例》等,使防汛工作有法可依之外,更加注重與時俱進,發揮一些“小機製”的“大作用”。比如,上海市明確規定所有工程項目在開展可研時,必須聽取水務部門的行業審核意見,嚴格規定新建項目地表徑流係數必須控製在0.6以下,重點區域不能超過0.5,從源頭控製新增排水量。通過對每個建設項目的逐個把關,實現城市排水能力的整體提升。又比如,針對城市處於建設高峰期的實際情況,抓住建設工地這個影響城市排水的主要因素,製定了建設工地及周邊排水保護、養護、維護“三護”管理機製,發布《上海軌道交通建設工地及周邊排水設施“三護”行動工作手冊》,詳細指導、監督建設工地加強排水設施管護,消除防汛排水隱患。

堅持規劃引領,突出頂層設計。早在1998年,上海市就編製了《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專業規劃》。2000年,進一步編製了《上海市河網水係規劃》、《上海市防洪防潮規劃》、《上海市節約雨水規劃》。2002年又對《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專業規劃》進行了係統修編、更新。目前正著手製定《城市排水規劃建設管理辦法》。通過係統規劃、提前設計,做到排水專項規劃與區域總體規劃編製接軌、保證排水設施用地控製與區域控詳規劃相銜接、實現排水管道建設與道路新建工程同步實施,推動排水設施建設與城市建設同步進行,使城市排水能力更加契合城市發展的需要。

堅持多方聯動,提升排水能力。在調研座談中,上海市水務部門的同誌反複強調,防汛不是水務一個部門的事,更需要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緊密結合,發揮多方麵的力量共同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比如,上海市建立環衛“行業聯合、協同作業”排水工作機製,持續開展排水和市容環衛行業以“六比六好”為內容的防汛排水立功競賽活動,規範環衛職工清掃作業行為,垃圾不入進水口,及時清理進水口,雨天及時到崗並協助清理堵塞雨水進水口的垃圾,掃除道路積水,及時將道路積水、排水設施損壞和汙水冒溢的信息反饋給排水管理部門。又比如,上海市建立了排水誌願者服務社區及與房地物業互動機製,排水行業各單位在做好防汛排水主業的基礎上,主動跨前一步,成立100支誌願者隊伍進社區服務,指導社區的排水養護工作,幫助疏通裏弄下水道、檢查地下車庫排水泵,暴雨期間應急支援小區排水。

堅持快速反應,強化應急能力。一是應急預案細致周密。根據《上海市防汛防台應急響應規範》,針對風、暴、潮、洪四種主要災害,規定了相應的響應行動,在響應、標準和環節的製定上細之又細。比如,響應規範明確規定,達到Ⅱ級響應(橙色預警發布)後,各媒體和公共場所大型顯示屏管理單位等及時播發和隨時插播有關預警信息和防汛防台提示,各電信運營商協助做好上述相關信息的短信發布工作。在迎戰“海葵”時,上海市政府發出“七個一律”和“三個可以”防台防汛通知,通過電視、顯示屏、手機短信等各類媒體反複播報,達到了有效引導群眾出行的良好效果。二是預警聯動落實到位。警報一旦觸發,各級防汛部門和相關單位不用請示,自覺啟動應急程序,落實預案相關內容。城鎮排水係統量放水人員堅守崗位,市容環衛清掃人員提前上崗。綠化、房地、市政等管理部門及時處置對市民人身和交通安全等具有較大危害隱患的樹木。水運、公路、鐵路、航空等管理部門及時向媒體通報和發布客運信息,妥善安置滯留旅客。三是排水搶險力量充足。上海市總結世博會防汛經驗,在世博會後特別組建了21支快速反應排水突擊隊,由市排水管理處負責組織管理,加強日常演練,不斷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在抗擊“海葵”中參與城市多處主要積水點的應急排水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公眾參與,做好全民動員。城市排水不能忽視普通居民群眾這支龐大防汛力量的作用。上海市通過組織“萬名市民看排水”等活動,讓市民了解排水知識,增強安全防範和愛護排水設施的意識,減少垃圾、香煙殼等對雨水口的堵塞。發動居民暴雨期間協助清撈自家門口雨水口垃圾。廣泛宣傳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公眾對災害性氣象信息的知曉率,增強其自我防範和避險自救技能。這些措施看似瑣碎,但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了市民的主體作用,提高了城市整體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能力。

對北京工作的啟示:一是在城市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前期評審和驗收工作中,應加入水務部門的會簽意見,充分考慮項目建設對城市排水的影響。二是借鑒上海市的作法,出台工作細則,加強對建築工地的排水防汛管理。三是對照全市排水規劃,對區域發展規劃進行梳理,對規劃中嚴重影響排水功能、有可能導致積水內澇的建設項目必須進行調整,重新規劃。四是加強排水部門與環衛、城管以及社區物業等單位的工作協同和業務指導,發揮基層組織力量確保防汛設施正常運行。五是進一步細化防汛應急預案,加強部門間的應急聯動,突出短信平台和各類宣傳媒體的運用,提高公眾獲取預警信息的覆蓋麵和可及度,引導企事業單位及群眾及時根據災害情況調整工作生活安排。六是加強麵向公眾的宣傳教育,將暴雨、暴雪、地震等自然災害應對知識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不斷豐富《首都市民防災應急手冊》內容,擴大發放範圍,讓更多的人重視防汛、懂得自救,提高整個城市防災減災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