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兒童歸納推理心理效應研究綜述(1 / 3)

兒童歸納推理心理效應研究綜述

實驗技術

作者:金鑫 陳雲

摘要:歸納推理心理效應是指歸納論斷中各種因素對個體作出歸納結論時把握性(力度)大小的影響,根據影響因素的不同,主要可分為類別效應、屬性效應和交互效應三種,關於兒童歸納推理心理效應研究同樣圍繞這三種效應展開,而近年來關於類別效應中多樣性效應的研究比較集中。各種心理效應出現的具體年齡存在頗多爭議,方法的統一及研究的綜合將是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兒童;歸納推理; 心理效應

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是從特定事件或事實向一般的事件或事實推論的過程,是將知識或經驗概括簡約化的過程。在關於歸納推理的研究中,歸納論斷力度的研究是探討最多的問題,主要討論個體以從特殊到一般的方式得出某種結論時的歸納信心或力度(inductive confidence / inductive strength)。而歸納判斷力度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對各種心理效應的探究,所謂歸納推理心理效應,指的是歸納論斷中各種因素對個體作出歸納結論時把握性(力度)大小的影響,根據影響因素的不同,主要可分為類別效應、屬性效應和交互效應三種。在這三種心理效應當中,目前國內外對類別效應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對類別多樣性的研究上,而對屬性效應和交互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眾所周知,歸納推理是個體的一種主觀判斷,一般沒有完全的把握。而心理效應研究的問題就是影響判斷把握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它們又是怎樣起作用的。

兒童歸納推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年齡分期和發展製約因素兩個方麵的探究。年齡分期的研究目的首先是希望能清楚地把握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歸納推理能力的發展水平, 了解其發生發展規律, 描繪出兒童歸納推理能力發展的線索; 其次是努力把這種研究上溯到嬰兒期, 對歸納推理的發端作精確的界定, 進而對人類的歸納推理能力的出現與思維發展作出解釋。而對於製約因素的研究是為了更全麵地把握兒童歸納推理的特征, 為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探索提供實證。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歸納推理心理效應的研究在考察對其歸納推理能力產生影響和製約因素的同時也提供了歸納推理能力發展的年齡特征。

一、類別效應

歸納推理中的各個陳述句都有一個名詞性的主語(前提項目、結論項目),它們通常屬於特定的類別。例如一個歸納推理任務前提項目中的青蛙和向日葵分別屬於爬行動物類別和植物類別,結論項目“生物體”也是一個類別名稱。所以,兒童所掌握的相應類別知識將對其力度判斷產生影響(類別效應)。目前發現的前提類別效應主要有:前提數量效應、前提項目典型性效應、多樣性或差異性效應。而結論類別在歸納推理中並不占主導地位,它基本上是與前提類別共同起作用。

(一)前提數量效應

該效應指的是歸納論斷前提項目的數量對歸納論斷力度的影響。Nisbett等[1]認為:前提項目數量越多,歸納力度就越強。Osherson等[2]也認為前提項目數量是歸納力度的可靠預測。

對兒童的歸納推理大小效應研究發現,不同年齡兒童對項目數量變化的敏感性存在差異。Lopez[3]等就發現5 歲兒童對前提項目樣本大小不敏感,而9 歲兒童對某些前提項目數量變化敏感。後來的研究發現兒童並不是簡單地將個別事件相加來完成推理的,兩個單獨具有強歸納能力的事實放在一起並不必然導致更強有力的歸納推理。

(二)前提典型性效應

Rips[4]最早證明了典型性效應在類別歸納推理中的存在。此後研究者們從多方麵對歸納推理典型性效應進行了考察,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於特征的類別”上。所謂“基於特征的類別”,指的是認為一個實例是某個類別的典型代表是因為它具備這一類別的更多中心特質。例如,麻雀擁有翅膀、會飛、能築巢、有一般鳥類的外形和體積這些鳥類共有的中心特質,而企鵝則不具有,因此,麻雀比企鵝更能代表鳥類。雖然,“基於特征的類別”歸納推理是典型性研究的最主要對象,但不可否認的是,同時存在著一些其他類別,在這些類別中,典型性的決定因素不再是特質。例如“角色支配類別”,此類別認為決定典型性大小的關鍵因素是所給實例在一個較大的關係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關於“角色支配類別”歸納推理典型性的研究最早始於Markman 和Stilwell[5]。Jonathan, Micah和Goldwater等人[6]的研究將“基於特質類別”和“角色支配類別”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更強的中心趨勢而非典型性導致了更強的歸納推理,即典型性與歸納力度發生分離。其結果與以往大多數研究結果不一致,有待進一步探索。

關於兒童開始利用典型性進行歸納推理的具體年齡,不同研究間存在爭議。Lo, Sides, Rozelle和Osherson[7]研究表明,當呈現的樣例具有多樣性時,兒童並不是始終如一地根據典型性進行歸納推理。研究支持歸納推理的內部機製存在一種發展性改變,即隨著年齡的增長歸納推理所依據的線索也在不斷改變。Rhodes[8]等人認為9歲兒童處在典型性向多樣性的過渡階段。原因主要是年幼兒童的知識儲備十分有限,對類別中的典型代表相對較熟悉,因而在推理時比較依賴典型性,隨著年齡的增大,知識儲備量也在不斷增大,慢慢發現除了典型性還有其他一些線索可以作為可靠的依據。因此在9歲時出現一個轉折,兒童開始綜合多方麵信息作為歸納推理的依據,體現出成人歸納推理的一些特征。

(三)多樣性效應

歸納推理中的多樣性效應是指人們意識到前提更加多樣的論斷具有更大歸納推理力度, 從而在歸納推理過程中傾向於尋找差異更大的證據來支持其將要得出結論的現象[2]。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歸納論斷A的前提由差異相對較大的前提項目構成,歸納論斷B的前提由差異相對較小的前提項目構成,那麼個體通常認為A的力度大於B。

Carey[9]最先對多樣性效應進行了研究,他使用了由不同項目(如,狗和蜜蜂)構成前提的歸納論斷,其問題是:如果“狗和蜜蜂”(如此不相同的動物)都有某種共同屬性,那麼“所有動物”有此屬性的可能性怎樣?結果發現成人的反應表現出了多樣性效應,同時,他們也發現6 歲兒童的反應與成人不同,他們似乎是分離地對待每個前提:願意將屬性推論到接近的類別(如哺乳動物和昆蟲),卻不會利用多樣性信息對動物作出一般性的推論。

與典型性效應類似,關於兒童是否也如成人那樣表現出多樣性效應存在較大的爭論。這一爭議的焦點在於:低齡兒童(9 歲之前)在歸納推理中是否能夠使用多樣性的策略[10-12]。

對兒童歸納推理多樣性研究結果存在差異並產生爭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實驗範式和組間差異、材料類別與概念範疇、屬性特征、推理形式及知識經驗。

第一,實驗範式和組間差異。多樣性研究主要采用的範式有屬性擴展法、歸屬法、論斷力度判斷法和尋找證據法四種,選擇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不同的實驗結果。在相同方法下,兒童表現出多樣性效應的最早年齡隨組間差異的增大而變小,歸納強度隨組間差異增大而增強[13,14]。

第二,材料類別與概念範疇。目前,大多數研究都采用自然類別材料構成歸納推理任務,自然類別材料又包括生物類別和社會類別兩個概念範疇,早期研究者多采用生物類別這一概念範疇[15,16]。采用生物類別材料研究多樣性效應時,兒童表現出多樣性效應的最早年齡有較大爭論,多數研究發現兒童在9歲甚至更晚才表現出多樣性效應。而采用社會類別材料時,其研究結論較為一致,即5~6歲甚至更早(4歲),兒童就表現出多樣性效應。

第三,屬性特征。前提組屬性特征對多樣性效應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屬性穩定性、屬性中心性、屬性類別及屬性可見性幾個方麵。Gelman和Markman[17]發現穩定的屬性更有利於推理;中心性屬性對概念的成立具有很強的支持力,如,對於動物而言,“有一個心髒”比“身體是白色”的中心性更強,因為前者比後者更能支持“動物”概念。關於屬性類別的研究,Lopez 等人[3]采用內部屬性,發現9 歲兒童的歸納推理表現出一定的多樣性效應。Gutheil和Gelman選擇外部屬性,發現9 歲兒童沒有表現出多樣性效應。Heit 和Hahn[10]研究發現,屬性可見性(可見的屬性和不可見的屬性)對兒童多樣性效應的表現有一定影響;吳霞[12]發現屬性可見性對歸納推理多樣性效應的影響隨年齡增大而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