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升文化對牡丹江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1 / 2)

提升文化對牡丹江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文化論壇

作者:朱明

摘 要:文化與經濟的關係是互為促進、互為支撐的。在地區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將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要素融入其中,使兩者協調統一,進而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

關鍵詞:牡丹江 文化 經濟 支撐作用

對於文化與經濟的關係,耳詳能熟的一句話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當前,兩者的關係已經出現了實質性的變化,文化不再隻是“搭台”的角色,它已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昂首登上了經濟發展的“前台”。有人比喻:“沒有文化內裝修的經濟大廈隻是毛坯房”,缺少文化的發展會顯得十分蒼白。

當前,對於具備豐富文化資源的牡丹江市而言,應在其經濟發展中大量融入文化元素,以增強文化對於經濟的推動力。牡丹江市針對文化與經濟互促問題,提出了“當前抓項目、抓產業,長遠抓氛圍、抓內涵”的理念。

一、思想觀念上,確立“文化經濟”新理念

文化經濟可以理解為人文經濟、智慧經濟或品牌經濟。為了實現經濟觀念的轉變,必須樹立內源(自我)意識、創新意識、人文意識品牌意識。將這些理念植入牡丹江市的文化經濟發展中,我們可以做:

1、借題發揮:找準光源爭聚焦。充分發揮牡丹江傳統產業優勢,積極打造綠色有機食品之都。挖掘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產業對現有旅遊文化資源進行策劃包裝、宣傳推介,把文化理念融入到旅遊產品、商品。加強文化遺產的整理利用,加大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開發,在旅遊行業開展朝鮮族“花甲禮”展示、“渤海靺鞨繡”展覽和傳習活動。高水平打造紅色文化、俄羅斯風情、朝鮮民俗風情演出市場,提升景區景點的文化品味。在扶持旅遊文化產業上,依托橫道影視基地等紅色旅遊資源,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影視製作單位,已有《林海雪原》、《闖關東》等40餘部影視劇在牡丹江地區拍攝。在中外文化交流上,作為國家批準的唯一個中俄地區合作示範城市,要抓住機遇,為牡丹江市爭取更多更好的政策,創造更優的發展空間。

2、借勢發力:有所為有所不為。初創階段的牡丹江文化產業經濟實力還很薄弱,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完成所有設想。要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彌補牡丹江市資金不足的短板,與戰略投資者廣泛合作,優勢互補,培育本土品牌,擴大知名度,形成一係列產品。

3、借節造勢:酒香更須勤吆喝。在旅遊文化品牌建設上,借助國際木搏會、中國黑木耳節、鏡泊湖旅遊文化節、旅遊文化養生研究會年會等會展載體,加快發展商務遊、休閑遊,為促進中外、南北旅遊交流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

二、完善組織體係,為發展“文化經濟”提供政治和組織保證

1、發展“文化經濟”要樹立科學的人才戰略觀。人才資源是推進“文化經濟”建設的核心資源,“文化經濟”是以人文和人才為基本要求的新型經濟,它比任何經濟形態都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群體。牡丹江市將人才視為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提出引進高端人才。深入實施“百名顧問、千名人才”工程和“十百千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加大對俄人才工作力度。立足牡丹江對俄區位優勢,完善對俄人才工作機製,積極引進俄羅斯人才,推進對俄智力合作,有效服務沿邊開放先導區建設;注重人才作用發揮。探索建立以貢獻、業績和能力為主要評價指標的人才評價激勵機製,深入實施“百名人才下基層”活動,打造“專家論壇”品牌,組建各類人才專家服務團開展智力幫扶活動,幫助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