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自信的微笑回答:“很簡單啊,隻有三個絕招。第一,每一次有事相求於他時,我都會說:‘有你在真的太好了,你認為這件事該怎麼辦呢?’我一定征求他的意見或幫忙,不讓他覺得我在強迫他。當他幫忙完或發表完他的看法後,我就以手撫胸,很慶幸地說:‘謝謝,沒有你我就完了。’如果是我犯了點小錯,他臉色不好看,我一定很誠懇地說:‘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我真是罪該萬死!’你這樣說,人家就會覺得,都認錯了,別再打落水狗啦!”
這三句話雖然簡單,倒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現學現賣。不少人真是“剛毅木訥”到要他說對不起,像要砍了他的脖子;要他說謝謝,仿佛他就要賠掉一生的尊嚴似的。兩個人熟了以後,許多事情變成“理所當然”,變成責任與義務,禮貌性的致意全被歸類成惡心肉麻的“客套話”。
原本含情脈脈的眼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交通警察的眼睛,隻會看見你違規該罰的部分。
說一聲謝謝,道一聲歉吧
有多少妻子和母親,辛辛苦苦做完三餐,沒有得到一聲謝謝?她情緒哪裏會好?難怪男人稍稍說了一句:“今天的菜怎麼這麼鹹?”她便大發脾氣:“不喜歡吃你可以自己煮!”
他覺得她小題大做、無理取鬧,不了解問題的症結在於:她實在需要一點成就感,最愛的人卻隻懂得打擊她。
多少丈夫在交出薪水時,也沒得到一聲謝謝。從前還有薪水袋,沉甸甸地放在老婆手上,老婆還會燦爛一笑;現在的薪水,無聲無息進了賬戶,身為妻子如果沒有發現錢少了,大概也不會和丈夫提起薪水的細目。他怎麼會覺得辛苦有了代價?難道他不值得一聲謝?
越能讓對方感覺他是良性地被需要,感情越能曆久彌新。
有一位退休的老先生告訴我,在他太太去世後,他最懷念的是,從前每一次拿薪水袋回家,受日本教育的太太總會用兩手接過去,以感激的眼神仰望他,說:“謝謝你為這個家這麼打拚!”被需要的感覺、被肯定的甜蜜是那麼溫馨,每一次想起她,總是淚濕衣襟。
我們都得在日常生活中尋尋覓覓,找到一點生命的尊嚴。如果你從現在開始,眼尖一點,願意發現那些被感謝遺忘的地方,輕輕說一聲謝、道一聲歉,感情世界永遠不會令人絕望。
沉默未必是金
我最珍藏的,是我從沒說出口的話。
——Orson Rega
她和他與朋友們相約出去郊遊,男友開車,她坐在駕駛座旁邊,一路上,兩人習慣性沒講話。坐在後座的三個好友,覺得氣氛怪怪的,問她:“你們是不是在吵架?”
“沒有啊!”因為,她老早習慣了他的沉默。
在風景區,肚子餓了,她要男友買烤魷魚給大家吃。怕他買的味道不稱心如意,她又跟了去。隻聽見小販問男友:“要不要辣?”
男友沒說話,點點頭。
“要不要胡椒?”男友也沒說話,點了點頭。
“要不要烤焦一點?”男友又點點頭。小販看了看男友,笑了笑,開始比起手語來……男友一頭霧水愣在那。
原來,小販是學過手語的,把她男友當成聾啞人士!
她又好氣又好笑,怎麼樣打破沉默的僵局都不是。
“他是比較沉默沒錯,但他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追我的時候,他打電話給我,我們可以從午夜聊到黎明,可是現在,他簡直比石頭還安靜。”她說。
無言的過程,必然走向無言的結局
有些男生,把女友追到前和追到後,說話的頻率差很多,他會覺得“革命已經成功,我已不需努力”,但這樣的人不算太多,多數是在交往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沉默起來。
通常,他身邊都有一個漸漸變得嘮叨、對他的操控欲越來越大的女人。許多維持了20年婚姻的伴侶,說話的次數都相當地“互補”。這種“後天性的啞巴”都有令人同情的形成原因,在家庭中或兩人相處時,他可能很沉默,但換了個空間,他卻可能口水多過茶。
為什麼他會變成啞巴?
原因大約如下:
1.他總是說不過你,隻好把沉默當成最有利的溝通利器,表達他無言的抗議。
——你是不是在溝通上太霸道了?習慣把談論當辯論?
2.他完全認同你的看法,反正你反應比他快,你說得都對嘛!
——但是,如果你沒有學習留些話給他說,這種狀況會再惡化下去。
3.他和你話不投機半句多,你老是要他百分之百同意你的看法。他並不打算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但又想避免紛爭,隻好閉緊嘴巴。
——為什麼你要控製他的想法和生活?雖然共同生活,但你們畢竟是兩個人。此時別強迫他講話,越強迫,他越恨你。
4.他的專長和你不同,在這個領域裏,他怕一說出話來,就讓你覺得他很無知。
——鼓勵他也說說他的專長領域吧,練習在你不擅長的地方也當個傾聽者,多話的人要體會“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含義。
不管是什麼原因,無言的過程必然會走向“無聊”的結局。假如說話的比例相差太過懸殊,到了你自己也受不了的地步,兩人的語言溝通已經亮起警訊。
沉默有時是金。但在兩性關係中,沉默未必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