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水平創業、高水平估值(1 / 1)

如果你在北上深咖啡館上坐一坐,鄰座的大叔和鮮肉們之間的對話,必然是“商業模式”、“切口”、“極致”、“快速”以及“估值”和A輪。當大批同事離去,領著投資人給的錢袋子,摩拳擦掌要大幹一場,三年之內實現財務自由,我們必須承認,這個時代是個美好時代。創業者不必像過去一樣,通過借錢湊錢,冒著巨大風險去創業(當然,創業成功的概率也會更高,風險和成功率之間是正比的)。現在呢,你不需要湊錢,投資人會擠過來,猛拍你的肩頭。移動互聯網大大降低了創業門檻,創業看上去變成一件特別容易的事。如果足夠容易,那麼每個人都覺得夢想可以推動改變。

我其實非常喜歡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會發現,創業的水平還是很低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真正稀缺要素的不理解,每個創業者都言必稱“平台”,要構建一個生態,讓上麵的人去玩,然後就可以獲取平台的價值和利潤。

其實平台的思路變得越來越難。中國第一代神人是馬雲馬化騰,淘寶搭建平台,容易,形成世界上最大的C2C群落,擊潰了傳統思維的eBay,形成最大電商平台。馬化騰有QQ,後來出現微信,做成了最大的社交平台。雷軍搭建平台就比馬雲要難,雷軍花非常大的力氣做小米手機,然後從小米出發,做成硬件為“端”的服務平台。滴滴/快的做最大出行平台,還不一定成功,因為Uber緊逼上來。

所有的平台對應的最稀缺要素就是用戶的時間,而不是用戶的金錢,用戶隻有24小時,睡眠之外,就是社交時間(這個同工作時間有很大的重疊)閱讀時間遊戲時間吃飯時間購物時間電影時間出行時間??這些時間可以成就不同的平台:微信最大,因為社交工作和閱讀時間最多;購物時間的金錢價值最高,成就利潤最高的阿裏;吃飯是必需,成就了大眾點評。

一切都是時間為主核心區,時間占有下的經濟,所以,有時候短暫時間的大額交易,還不如小額、高頻、黏性強的交易,後者的估值可以更高,它的想象力更大。

但是,我們會發現,平台性的創業思想太重了,大家都想去做平台,都希望能占據更多的時間。沒太多人願意做一個被平台化、被集成化的產品,由產品的使用價值來吸引住用戶的時間,然後用戶去平台,挑選產品,減少選擇的時間。即提高使用的時間,降低搜尋的時間。

大家都想做馬雲,而不是褚時健,大家都喜歡“歸納”別人,而不是被別人“演繹”。而且投資方也是非常粗淺,如果他覺得你做的是平台,那麼給的估值就高一些;如果他覺得你做的不是平台,那麼他會假設你的成長性是有限的。

於是有很多平台,無論是大類別,還是細分市場,於是我們看到了很多低水平的創業,但卻是高水平的估值。

這個危險,很快就會看到它的後果:創業型社會很美好,但發育不良。泡沫散去,吃相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