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決策的審慎以及運營的精細,至關重要。
地鐵是個“燒錢”係統在北京擠地鐵常常困惑,雖然票價低廉,但這麼高密度的客群,按說地鐵不至於補貼那麼多錢吧?地鐵運營貴在哪?
直到港鐵中國CEO易瑉解說,才發現對地鐵很無知。地鐵是個“燒錢係統”,不隻是前期投入大,更要命的是運營費錢,最直接的成本是電力和人工:保持溫度、濕度、照明及空氣流通,要強有力的風扇、空調,耗電驚人;即便最有效率的地鐵係統,平均1公裏鐵軌至少得配置50人。淩晨0點到5點,有一批人天天修輪轂、敲鐵軌,晝伏夜出我們看不到,各種辛苦煩惱隻有行業內人曉得。地鐵燒錢還有個因素,設備更新率奇高。一台壽命預期5年的地鐵,也許過2年就得換掉,就是因為地下環境嚴酷且涉及公共安全,沒人敢等出了問題再換,設備更新成本天然高,如何確保安全時提高設備使用期限?這就體現運營功力了。港鐵曾有位工程師,坐在值班室,車輛隻要在眼前一開過,就能打電話到維修中心說,“第三節車箱第三個軲轆的閘皮要換一下”,熟能生巧!
中國有數十個城市豪情萬丈要修地鐵,但是否了解地鐵有多貴?隻要修起鐵軌,就得不斷往裏扔錢,因此決策的審慎以及運營的精細至關重要,否則,最後兜不住,合理的、不合理的,都隻能一漲了之。
編讀飛信:
傳統家電有其工業慣性,如果一味地與互聯網相結合,諸如雲數據等技術方麵的保障將如何實現呢?畢竟傳統家電業一直以來的優勢都是在硬件方麵,強行與互聯網等概念結合會否導致其硬件本身的優勢相對弱化,兩邊不討好?
Re:傳統家電業的優勢在於硬件製造,對於雲計算這些互聯網技術的確是外行活,因此很多家電企業選擇和阿裏巴巴、小米這些互聯網企業合作,來進行優勢互補。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並不意味著放棄硬件品種保證,隻是利用互聯網這種新興力量來尋找新的概念和利潤增長點。
“微”往來:
【大白是最先進醫療機器人的“組合產品”】來自《超能陸戰隊》的大白俘獲了全世界的觀眾,製作團隊幾乎是在按照設計真實機器人的標準來打造大白的銀幕形象的,其功能與外形設計來自麻省理工等實驗室的4款機器人。
@英明神武井架工: 那天跟老媽看完電影出來,老媽的第一句話就是美國真可怕,他們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都展示在了動畫片裏,他們的孩子從小就能對最先進的科學有感性認識。
@川中洪俠陳大福:唱京劇的隻需要馬鞭就可以騎馬。也許是個老問題。有一次我說國內影視很大一個問題是技術不行,還沒上升到科學內涵而隻是劇本工業化,導演劉猛就扛不住說不是技術不行是審批太厲害……
【電影投資“不賠錢”指南】電影製作成本的膨脹速度,不亞於票房的攀升速度,加之各個環節的信息不透明,如何保證穩賺不賠幾乎成為偽命題。
@哈庫拉瑪塔塔316:春節檔的電影火爆感覺很像是虛假繁榮,電影人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又要兼顧投資和製作成本,同時又要考慮到票房率和電影本身是否製作精良,這樣的話難免會陷入到矛盾當中。其實如果將重心真正地放在了怎樣拍出一部讓觀眾喜歡,製作好的電影,何愁沒有票房呢?須知最好的營銷仍然是口耳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