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貨膨脹視角下的經濟結構失衡(2 / 2)

另外,從觸發CPI上漲的直接原因來看,食品供需長期的不平衡食引發了CPI的不斷上漲,其中主要是肉禽製品、蛋、水產品的供需不平衡。從組成CPI的權重來看,食品權重為34%,而食品類由糧食、肉禽製品、蛋、水產品、鮮菜、鮮果共六小類構成。糧食價格近年來穩中有升,鮮菜屬季節性產品,鮮果具有一定的消費彈性,因而主要是肉禽製品、蛋、水產品對CPI的影響較大。正是食品供需的不平衡直接觸發了物價的上漲,並且在各種因素綜合下成為通貨膨脹。

三、通貨膨脹隱藏的結構性問題

從以上原因分析來看,作為貨幣因素而引發物價上漲的國內和國際因素的影響在逐漸退縮,而在政府一係列物價調控措施下,物價也有所回落,反應在CPI上就是2011年8月份以來的CPI的逐漸回落,短期內人們容易形成物價回落的預期,2012年2月份CPI同比上漲低於3.5%(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結束已維持24個月的負利率時代,PPI同比上漲僅0.7%,增幅創26個月新低。表麵上看,通貨膨脹的壓力大大減小了。此外,雖然美元最近走好,大宗商品期貨價格走強有一定難度。但是,作為引發通脹的成本因素依然存在,而且引發CPI上漲的食品類供需的不均衡也依然存在,體現在2012年1月份CPI同比上漲4.5%,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5%,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約3.29%,筆者預計將來的一段時期,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依然會持續,總體來說會比以往通脹壓力要較小。

分析此輪通脹的原因並不是最終目的,通貨膨脹作為經濟社會一種常見的經濟病態,其本身並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在物價上漲的表象下麵隱藏著我國經濟製度的缺陷和經濟結構的根本性失衡,而這才是此輪通貨膨脹的根本性因素。

(一)高投資與低消費長期並存,內部需求結構不平衡

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經濟增長主要的是投資——出口主導型,消費所占比重最小。研究表明,消費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GDP增長1.05個百分點,而投資增長1個百分點隻能帶動GDP增長0.44個百分點。這種推動經濟增長的結構,使得我國經濟結構出現諸如如產業結構的不合理,過剩產能,供需的不平衡等問題。通過以上的原因分析,此次通貨膨脹與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政府為複蘇經濟,實施了一些列擴大內需的計劃,使得本來就失衡的需求結構變得愈加嚴重。而正是這種失衡的需求結構反過來把物價上漲推向了更高的層次。

(二)能源資源短缺與資源粗放利用並存

當前通貨膨脹,原因之一就是生產要素成本的增加導致的。一方麵對能源和原材料又過度依賴國外市場,加劇了物價的上漲。以礦產資源利用為例,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和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分別為30%和35%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另一方麵對能源及原材料的利用效率的低效,又反過來加大了對國外能源及原材料的進口量,進而更大程度地實現了成本因素推動的通貨膨脹的形成。

(三)不合理的投資結構

這種不合理尤其體現在政府投資和壟斷性國有企業的投資上。政府作為投資主體,以大規模的財政資金投放在基礎建設,必然擠壓了經濟主體進入競爭性的基礎建設項目,另一方麵也容易造成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失衡,我國通貨膨脹的形成當然是供需失衡的結果。

(四)價格結構失衡,且缺乏成熟的價格波動預警機製

價格結構也稱為價格體係。定價合理的價格體係是經濟係統正常運行的信號裝置。當前的價格體係和價格管理辦法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統得多、管得死的問題。錯誤定價造成了經濟的“亂象”,導致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資源的錯配。價格信號引導著經濟運行,價格扭曲必然導致價格體係的失衡和經濟扭曲。當前的通貨膨脹,不僅與全球價格體係的失衡,即發達國家價格體係與發展中國家價格體係有一定關聯效應,更主要的是受我國價格體係失衡的影響。而此次通貨膨脹也反應出我國市場經濟缺乏成熟的價格波動預警機製,因而,健全價格波動預警機製是穩定物價的重要措施。

四、結語

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麵的,既有財政、貨幣因素、成本因素,也有預期因素。其中有些因素依然存在,另一方麵通貨膨脹下隱藏著我國經濟結構的根本性失衡,高投資與低消費長期並存;能源資源短缺與資源粗放利用並存;不合理的投資結構;價格結構失衡。影響通貨膨脹的有些因素依然未消,加上最根本性因素——經濟結構失衡,今後我國經濟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通脹壓力。因此,完善市場經濟體製,加強製度建設與完善相關經濟政策,優化經濟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才是我國物價穩定的最根本性措施。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