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之人物形象》
《勳章》
1.並不囉唆。小說開篇詳寫普斯佳科夫請求朋友借勳章給他去參加商人斯皮奇金的家宴作用有二:(1)交代主要人物及人物活動的社會環境,暗示整個故事發生的背景。(2)製造懸念,為後麵的情節發展作鋪墊,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1)借勳章時內心急迫、緊張,他“說話結結巴巴,漲紅臉”“膽怯”。(2)戴上勳章後去赴宴一路得意揚揚。(3)在宴會上見到同事後他驚恐萬狀,醜態畢露。(4)當他發現同事也掛著勳章招搖撞騙後,轉憂為喜,而且靈機一動,主動和法國人演出“兩騙子雙簧戲”。(5)欺騙成功後無恥地炫耀,並後悔未下更大的賭注。
小說對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刻畫層層深入,在不同情況的不同心態和心理變化,既寫得具體細致,合情合理,又譏諷得妙趣橫生,令人發笑。
3.(1)自身虛榮心作怪。普斯佳科夫骨子裏是個愛慕虛榮的人,為取悅商人斯皮奇金,不惜向朋友借勳章裝門麵,戴上勳章自覺添了幾分敬意,並自以為是地認為趕車的也很在意。宴會上雖然饑腸轆轆卻到處炫耀他的勳章。為滿足虛榮心,他不惜一切代價,鮮廉寡恥。(2)社會風氣使然。朋友列堅佐夫中尉對此事雖然“罵了幾句”,但還是同意了;商人斯皮奇金非常喜歡勳章,把沒掛什麼勳章的人幾乎都看成壞人;同事特蘭勃良同樣弄虛作假;普斯佳科夫最終為沒有借更高等級的勳章而“難過”。
《母親》
1.母親正在熬豬食,額頭冒汗,表明她勤勞;“我”討要兩角錢,她“頭也沒抬”,表明她堅決拒絕“我”的要求而專注於手頭活;“我”堅持要錢後,她“終於看了我一眼”,表明她對兒女的要求也不完全置之不理;“我”解釋清楚原因後,她“用力”剁草莖,表明再次拒絕,態度鮮明;“我”聲明別人和自己為何會有不同之後,她“不再做聲,繼續默默工作”,表明她為自己無力實現兒子的小小願望而傷心的情形。(每條都不能少)
2.“我”已經長大了,“身高已經長得快與母親平行”,不僅幫不了家裏,卻仍然像小孩子那般不聽話;“我”討要兩角錢不成,摔打門板發脾氣,惹火了母親。(兩條都不能缺少)
3.這些景象描寫,對全文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表明“我”對環境很熟悉,“逃生有道”;也是對上文的過渡,“我”本次往外跑“應該”能擺脫母親;同時為後文描寫母親摔跤的原因作鋪墊。
4.(1)“我”雖然個頭很高了,但思維方式還是停留在小孩階段,討要錢不成就發脾氣。(2)逃跑時候特意往不好的路徑走,希望能僥幸逃脫母親的追打,表現了“我”的不成熟。(3)當母親摔倒時,主動上前承認錯誤,表現了“我”一下子長大了。從這些情節或內容來看,“我”幼稚,天真,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