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無論蕾切爾·薇姿是否願意,“《舌尖上的北非》”還是在夏洛特的執導下拍攝著。
實際上,蕾切爾也知道,就算夏洛特拍攝二三十條她吃東西的鏡頭,最後能剪輯到電影中的,恐怕也寥寥無幾。
畢竟,隻要導演想講述好一個故事,那就必然所有的鏡頭,都需要向敘事讓路。
這在蕾切爾看來,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當然,也隻是在蕾切爾這樣的文藝女青年看來。
實際上,很多商業片導演要沒節操的多——
不顧故事,用火辣的船戲、美女的胸前風光,以及刺激的爆炸和碰撞畫麵來吸引觀眾的眼球,其實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這終歸是導演們為了影片的可看性著想。
而更可怕的,是正看著故事,鏡頭前卻突然被演員放下一瓶營養品,觀眾們不得不盯著那個營養品的商標看上好幾秒;
又或者一陣驚心動魄的逃亡之後,演員卻突然坐在樓頂喝上了xx牛奶,而目的則是為了壓驚……
——植入廣告,一個不小心,就會成為電影中最為生硬和讓人無語的情節片段。
然而,從成本的角度考慮,電影又越來越離不開形形色色的植入廣告了。
畢竟,這是除了各國的電影獎勵基金和退稅方案外,唯一在電影上映之前,就能讓製片方收回一定成本的方法了,唯利是圖的電影公司自然是不可能放棄的。
何況,植入廣告也不是沒有做得好的。
別的不說,夏洛特以前拍攝的《地獄神探》,就讓zippo打火機的銷量大增,而觀眾們也一點兒不覺得生硬,反而覺得基努·裏維斯飾演的康斯坦丁擺弄打火機的樣子真的很帥。
zippo的母公司,因此向幽靈黨工作室支付了大筆的植入廣告費用。
因為采用的是階梯式獎金協議,到了最後,對方支付的廣告費和獎金,竟然直接彌平了《地獄神探》一半的拍攝成本。
——這種好處,商業電影的製作方怎麼可能拒絕。
而這次,《木乃伊》這個項目,也得到了廣告商的讚助,需要加入植入廣告。
對此,夏洛特倒是沒什麼意見。
尤其,廣告商的名字,他也很熟悉——
大名鼎鼎的可口可樂。
雖然夏洛特本人更喜歡格瓦斯,但對於可口可樂,他也沒什麼意見。
要知道,作為一種誕生於19世紀晚期的飲料,可口可樂在一戰之後,已經在全球銷售了。
——雖然更大程度上,可口可樂在全球市場的急劇擴張,是二戰期間伴隨著美國大兵的全球部署實現的。
——畢竟,不計成本,以5美分一瓶的價格向美國大兵不限量供應,可口可樂也算是真·美國良心了。
但無論如何,在一戰之後的埃及,出現可口可樂,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也不違背曆史。
——起碼,比亞瑟王的圓桌騎士裏三分之一是黑人,連王後關妮薇婭也是黑人的電視劇集要靠譜多了。
總之,為了把可口可樂的廣告毫無煙火氣地植入進電影中,夏洛特還是想了不少辦法的。
而因為被加了“小吃貨”的設定,伊芙琳或者說其扮演者蕾切爾·薇姿,自然也少不了品嚐這種高糖的碳酸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