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倪錦程,楊越掀開了大帳,裏麵的兩個洋人正頗有興趣的擺弄著桌上的物件,聽見聲響他們兩人回頭看來。
楊越淡淡笑道:“在下凱旋營營帥楊越,恭候兩位了。”
兩個洋人愣了下,聽說他就是這營的營帥,自己日後的老板,於是連忙學著楊越的姿勢做了個禮。
“史蒂夫.康納”
“巴特萊.斯科特”
兩人報上了自己的名字,兩個洋人都在中華大地上呆了些年頭了,都會說些中文,雖然聽上去很蹩腳,但是能夠聽得懂,楊越便親切的與之攀談起來。
這兩人之中,史蒂夫.康納是火槍技術性人才,隨著西方工業化興起,世界貿易繁榮,史蒂夫懷著淘金夢,隨著商船來到這片東方大陸上。
但是他的人生並沒有朝他想的那樣精彩而又富有冒險,花光身上的錢之後,他滯留在上海一帶成了無業遊民。
當地洋人看不起他,清政府也不欣賞他這個流浪漢,在他證明自己是輕火器的專家後,當地官員便勉強的讓他整天去維修那些損壞的抬槍和鳥銃。
整日在肮髒的房間裏,維修那些基本報廢的武器,每月也隻有一丁點可憐的銀子。
而火炮家巴特萊就不一樣了,他是炮兵製勝論的追捧者,同時熱衷於轉膛炮。他懷著將大炮兵主義發揚光大的思想來到這片大陸,卻缺屢次遭遇碰壁,直到倪錦程的仆人找到他,給了他一個希望。
炮兵製勝論是:以炮兵的火力為重點,加強炮兵在質與量上的建設與發展,主張在戰爭時以火炮的數量和質量優勢壓垮對手,掌握戰場主動權。
這一點在後來柏林攻堅戰中得到了體現,俄國人用數量龐大的炮兵軍團將柏林炸成一堆廢墟,然後派出步兵占領。在那一仗中就是以炮兵為主,步兵為輔。
經過聊天,楊越發現史蒂夫眼中隻有淘金,所以他在介紹了自己的能力之後便熱切的詢問他每個月的薪水。而巴特萊則是一個有目標的西方人,他希望將大炮兵軍團的思想灌輸在這東方大地上。
史蒂夫恭敬地問:“請允許我提問,尊敬的先生。您付給我們如此高的薪水需要我們做什麼呢?”說著巴特萊也看向他的老板。
楊越笑著說:“很簡單,我們會讓人替你們兩個建造一座小型的軍工廠,但是你們現在做的並不是馬上生產火槍和火炮,你們隻是小成本的研發。
我幾天後便要出征,如果得勝歸來,兵工廠便會開始正常運作,生產火槍與火炮。但如果我不能回來,那送你們來的那位倪先生會給你們一筆錢,你們就可以回家了。”
“哦!祈禱上帝,希望您能安全回來,尊敬的將軍。”巴特萊說。
“先談一下你們要研製的東西吧,史蒂夫。這是我畫的圖,你看有什麼紕漏。”楊越遞給史蒂夫一張圖紙,史蒂夫接過仔細看了一遍驚奇道:“這是線膛槍?”
他抬起頭詢問:“你想讓我研發這種線膛槍?”得到楊越的點頭後,史蒂夫放下圖紙無奈的說:“請允許我提醒你,尊敬的先生,線膛槍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到了如今各國的主要裝備還是滑膛槍,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因為線膛槍裝填太過麻煩。”楊越回答說。
線膛槍就是槍管內有螺旋形線膛的槍支。螺旋形膛線可使彈丸在空氣中穩定地旋轉飛行,提高射擊準確性和射程。所以膛線可說是槍管的靈魂,膛線的作法在於付予彈頭旋轉的能力,使彈頭在出膛之後,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而線膛槍和滑膛槍相比,無論是精準度還是子彈的穿刺程度和射程都是壓倒性的優勢,其他不說,就射程而言,線膛槍的有效射程可達八百米,而滑膛槍,最多也就是兩百多米。
但是讓西方各國不願裝備的原因,是線膛槍的裝彈難度,如今的火槍都是從槍口裝填,線膛槍的子彈需要與槍管內的膛線緊密契合,在戰場上很多士兵需要用滑膛槍三四倍的時間才能裝填上一發彈丸。所以實際作用的相比之下,滑膛槍才是如今士兵的主要裝備。
史蒂夫目瞪口呆,他沒想到楊越也清楚這一點。見他茫然的看著自己,楊越將圖紙重新放在他手上,說:“這和線膛槍不一樣,這是米涅步槍,親愛的史蒂夫,你很久沒有回國了,這種步槍在四年前才被研發出來。”
史蒂夫覺得自己的專業知識受到了挑戰,十分生氣,看了看圖紙中的子彈和膛線說:“雖然我的確很久沒有回國了,對如今歐洲的新事物有所不知,但是這種子彈體積小,根本無法與膛線契合,達到線膛槍的設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