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爵在家族領地興平堡發布征召令,伯爵府,各子爵、男爵府出一部分軍費,其餘由軍兵自籌,武器自備。
後江其他自治領也發布了類似的征召令,自治領各自下過很多次征召令,全府統一征召這是第二次,上一次還是與西班牙戰爭時期。
自治領有治安、邊防和海防任務,後備兵不可能全部出征。
最後彙聚到首府的軍兵有1000人,加上後江府出錢雇傭的200雇傭軍,一共1200人。
中國兵多數頭戴標誌性的範陽笠,防雨遮陽,比容易鏽蝕的鐵盔更好用。
武器則是各種輕重火繩槍居多,加一口腰刀,沒有純冷兵器的士兵,這些自備武裝的老兵和雇傭兵普遍同時精通射擊和刀劍肉搏。
燧發滑膛槍產能全力供應擴編中的軍隊,市場上買不到。倒是燧發線膛槍有少數流入市場,有錢人家會買上一杆。
護具主要是皮甲,鐵甲有少量裝備,數量少的原因也是因為容易鏽蝕。
蔡元定率1200軍隊,在首府乘上小型平底船,攜帶大量物資,與前往老撾的商隊一同出發,沿著湄公河,浩浩蕩蕩逆流而上。
高元爵第一次領兵作戰,站在船頭意氣風發。家族幾個實際指揮出征的大佬笑著站在少主身後,高元爵讓他們想起老興平伯高傑。
船過金邊三岔口。
洞裏薩河與洞裏薩湖調節了湄公河的水量,三岔口以下的河麵,在旱季有洞裏薩湖補水,商船暢行無阻。
三岔口以上河麵,在枯水期就隻能通行竹筏和獨木舟,後江遠征的船隊隻能在雨季航行。
船隊在三岔口湄公河左岸租界區內短暫停留,對岸是真臘現在的首都金邊城。
真臘被聯邦、暹羅、廣南、老撾四國瓜分,高蠻人生活在幾重大山的壓迫下。這個傀儡政權存在的唯一理由僅僅是保障四國在真臘的權益平衡。
蔡元定與聯邦駐真臘公使短暫交接,補充給養,繼續向北,逐漸踏入蠻荒世界。
真臘每年對印度棉布的需求量在4萬至6萬匹,荷蘭人在金邊卸貨,後麵的商路屬於聯邦和老撾商人。
繼續向上,湄公河兩岸是層層疊疊的熱帶雨林,山間峽穀中不時傳來虎嘯聲,那是印支虎在宣示領地主權。
湄公河蜿蜒曲折,河道中遍布沙洲。雨季是急流淺灘最少的季節,繞是如此,也隻有最老練的水手才敢在河麵上航行。
某些河段,士兵加入劃槳可通過,但在更險的河段,士兵就必須下船拉纖了。
孔瀑布以下,四千美島多半已沉入水下。湄公河在這裏是一片汪洋,水麵寬達14公裏。
孔瀑布是無法逾越的障礙,船隊棄舟登岸。
來自老撾的商隊已等在邊關。
17頭大象和200駕雙輪牛車,800匹騾馬停在小鎮周圍,從這裏開始,商路由老撾人接手。
老撾王蘇裏亞旺薩曾滿懷憤怒地指責暹羅使者,“如果不能給予商人們世界公認的貿易自由,那麼這究竟是哪個國家的清規戒律呢?”
在蘇裏亞旺薩即位早期,暹羅允許老撾貨物經湄南河出海,那隻是一個特殊的例外。隻有金邊條約簽署後,湄公河自由航行得到四方保障,老撾才獲得渴求的窗口。
聯邦用軍事盟約加強了老撾的地位。
蔡元定很清楚,在緬甸、暹羅、老撾、廣南阮主、安南鄭主五國中,老撾是唯一的內陸國,實力最弱,對國防的信心最不足,他們最大的依靠是崎嶇地形和高聳的群山。
聯邦當然要支持最弱的國家,老撾現在是聯邦鐵杆盟友,民間一般俗稱老鐵。
士兵幫助商隊卸下貨物,與老撾交換。
老撾鉛錠、黃金、蟲膠、安息香、鹿皮、麝香裝上返航的商船。
士兵將大炮拆卸,最沉重的加農炮管由大象背負,裝滿成品藥的木箱,硝石、槍支、棉布、絲綢等貨物裝上牛車和騾馬。
在中南半島崎嶇山路上,一匹騾馬大約可駝60公斤貨物,一頭公牛可駝60至100公斤。一般大象負重在300公斤上下,最大的公象可駝一門9磅炮的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