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金三角3(2 / 2)

蔡元定和高元爵很無語,在他們看來,這種個人決鬥隻是虛張聲勢,娛樂性質大於軍事作用。

不過老撾盟友很看中決鬥,聯邦軍隊也不好打斷。

聯邦士兵每天搬著小板凳看老撾勇士和緬甸勇士決鬥,不亦樂乎。這種欣賞很快發展成賭博,士兵紛紛在兩軍鬥士下注,讓蔡元定不忍直視。

決定性戰鬥不在清萊,而在清邁,納雷王親率3萬軍隊包圍清邁城,反正不缺糧,蔡元定喝著茶等清邁打完。

軟弱的緬王平達格裏未給清邁派來有力援軍,這場戰役毫無懸念。1個月後,納雷王攻破清邁,從緬甸人鐵蹄下解放泰族古城。

蔡元定向暹羅借來緬軍守將的首級,高元爵用明軍習慣把首級高高挑起,向城內示威。讓清萊守軍明白他們正在進行一場絕望的戰爭。

清萊開城投降,蔡元定下屠城令。

老撾將領強烈質疑蔡元定的決定,蔡元定冷冷地道:“留著這些親緬的貴族,你我兩國別想控製打下的地盤。”

入侵大國不可能消滅原有統治階級,隻能拉攏分化瓦解,但對小國,肉體消滅是替換統治最簡單的方式,蔡元定不需要本地貴族幫助。

蔡元定的部隊在清萊、帕堯捕捉到近3萬戰俘,當場賣給商人,這些奴隸將直接向南走,經湄南河穀出海。

納雷王沒屠清邁城,但他深深了解,占領清邁隻是開始。

緬甸征服清邁上百年,一開始實行的是副王製,先是清邁君主,後是緬甸王子擔任清邁副王。

納黎萱複國後,緬王阿那畢隆再征服,將清邁劃為一省,由阿瓦直接管理。

對暹羅來說,問題不在於打仗,清邁與暹羅雖同為泰族國家,但兩國人民並不友好,緬甸百年統治期間培養了一大批親緬貴族和基層統治力量。

納雷王下一個目標是聯絡馬都班的孟族人,伺機攻入緬甸本土。

在東南亞,守禦城池以各地城守自身的力量為主,中央軍用於野戰和決戰,暹羅不可能在北方維持一支強大的常備軍。

除非將當地親緬甸貴族全部清理一遍,否則一旦納雷王親征軍撤退,清邁仍將成為暹羅的麻煩。

納雷王很明白這一點,他思索良久,最終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派人邀請李定國入境,幫暹羅鎮守北境。

蔡元定送走暹羅和聯邦使者,留高元爵守清萊,自率500兵移住景線堡,向北望眼欲穿。

1660年4月,旱季行將結束。

景線對岸,湄公河邊,森林中陸續走出衣衫襤褸的明軍前鋒。

蔡元定跪倒在河灘上,淚如雨下。

明軍在清萊府就地安插,將當地上層階級一掃而空,以最激烈的方式完成統治更替。

6月,定國杖殺賀九儀,晉藩直屬明軍解體。

賀九儀部一分為三,大部投吳三桂,小部投白文選,少數從山林小路逃至清萊。

定國擔心賀九儀部給吳三桂帶路,屠孟艮城,南有撣邦攔路,他領兵入緬,尋找白文選。

————————

注:顧誠在《南明史》中寫到這次暹羅聯係李定國,“(1661年)暹羅派使者六十多人聯絡,請定國移軍景線暫時休整,然後由暹羅提供象、馬,幫助收複雲南。”

暹羅不可能支持定國收複雲南,納雷王既沒有動機也沒有能力那麼做,中文史料這一點不夠客觀。

暹羅目的是對清邁的征伐和後續反攻下緬甸,納雷請定國助其守禦清邁。定國最後確實到了暹羅景線,並死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