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批判的雙焦點”的特色
韋斯教授將作為方法論的“批判的雙焦點”與具體的研究方法做了嚴格的區分。她指出,“批判的雙焦點”對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發揮著指導的作用。具體地說,“批判的雙焦點”具備以下三大特色。
首先,將數據放在社會結構的背景下進行思考分析。韋斯教授指出,在理解特定曆史情境下的經濟和種族形成時,研究者所做的不是運用簡單的經濟決定論對社會成員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做出解釋,也不僅僅是根據人種誌方法得來的數據對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實踐進行描述,而是將這些數據放在特定的社會結構背景下進行思考。每個人都生活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中,每個人都麵臨著不平等的加劇,在這一情境下,人們如何生活是研究者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通過人種誌的研究方法收集到的數據材料,是對該問題進行思考的依據和方式。
其次,將人口類別中的本質主義還原到真實的製度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階級屬性,不同的階級屬性彰顯不同群體的本質差別。然而,這些差別隻有從真實的生活實踐中才能夠窺探得到。日常生活實踐中,研究者能看到階層之間的相互排斥以及下層群體對經濟、健康、教育軌跡和人類安全的不幸結果的忍受。
最後,將研究中已有的人口類型複雜化和條理化。通過這種方式,研究者才能駕馭研究群體的多樣性,才能應對來自邊緣群體中的異議或偶然的極端意見,以及那些否認階級存在的人群的意見。
總之,“批判的雙焦點”需要研究者對宏觀的社會結構背景和微觀的日常生活實踐同時予以同等程度的關注,並依據研究數據對二者的相互關係進行理論層麵的理解和分析。
三、“批判的雙焦點”的運用
一項關於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美國工人階級縱向人種誌的調查研究,在實地研究中真正運用“批判的雙焦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韋斯教授認為,在研究中延長人種誌調查的時間跨度才是在真正意義上運用“批判的雙焦點”,並詳細介紹了自己以“批判的雙焦點”作為方法論指導對當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國工人階級進行人類學的研究。
1985年,韋斯教授領導實施了一項純粹的人種誌研究,並受到英國學者保羅·威利斯對英國工人階級子弟的研究的重大鼓舞。威利斯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在英國穩固的資產階級經濟和階級結構背景下,英國工人階級子弟如何通過他們校內或校外的反抗行為對其階級身份和社會地位進行生產。與威利斯的研究背景不同,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已進入後工業社會,正在發生一次全球範圍內的大規模的經濟調整。美國社會,作為全球重新排列的一小部分,正經曆著急劇的變化:大多數鋼鐵廠幾乎同時關閉,約35 000的美國人口幾乎一夜之間變成失業人口,同時失去的還有他們已經建立一百多年的社會文化。而韋斯教授的研究背景正是基於這個特殊時期的美國社會。在這種特定背景下,當大批鋼鐵廠的工人失業時,韋斯教授關心的問題是,“他們的孩子怎麼樣了,他們正在想什麼,做什麼,為自己的未來計劃什麼……”
帶著這些疑慮,她安排了一次長達4年的人種誌調查,就當時作為工人階級的美國白人青年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對其階級身份的生產進行探討。這項研究一方麵涉及家庭、學校中的實踐和行為過程以及學校教師等方麵,另一方麵還涉及美國經濟的去工業化背景。1990年,這項研究的成果─《工人階級沒有工作》出版,介紹了美國白人工人階級的子女─正在讀高中的男女學生的階級身份的形成過程,其中涉及他們的學校教育、經濟狀況以及家庭起源,捕捉了在急劇變化的經濟社會背景下高中學校教育、人事機構與集體意識形成之間的複雜關係。在對這項研究結果的分析中,韋斯教授發現,工人階級女性在這場社會變革中表現出對傳統性別角色的“批判的閃光”,相比之下,當尖銳的種族主義和男性的主導地位不再給男性帶來太多時,他們正表現出一種偏右的保守主義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