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雙焦點與特權的循環
專欄
作者:張坤
洛伊絲·韋斯(Lois Weis),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資深教授,美國教育科學院院士,曾擔任美國教育學會會刊主編、教育研究期刊編輯等重要職務,其學術方向是教育社會學,主要關注種族、階級、性別等與教育的關係,學術成果眾多,其中《工人階級沒有工作》(Working Class without Work)在國際上的反響最大。2014年10月,韋斯教授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杜亮副教授之邀在英東教育樓做了題為《批判的雙焦點與特權的循環》(Critical Bifocality and Circuits of Privilege)的學術講座,提出並從理論上闡釋了社會學研究的新方法—“批判的雙焦點”(critical bifocality)。
“批判的雙焦點”是指社會學研究應當同時關注宏觀層麵的社會結構背景和微觀層麵的日常生活實踐。這種方法論的提出,主要是針對當前全球化的社會結構的轉型背景。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對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形成巨大衝擊,“世界工廠”從工人階級的原產地─歐美地區國家大量湧向發展中國家。美歐的工人失去工作崗位後如何維持其工人階級的地位,他們的生活如何應對和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社會,換言之,不同社會階級的特權如何在社會結構的動態發展中實現循環和流通。韋斯教授認為,隻有透過“雙焦點”的“鏡片”,才能真正地看清這一切,有效地回答上述問題。在《工人階級沒有工作》中,韋斯教授利用這種方法來考察當下美國社會背景下社會中上層是如何通過大學入學這一過程來實現其階級的定位的。
一、什麼是“批判的雙焦點”
“批判的雙焦點”是韋斯教授在對自己的研究進行回顧時創造的一個新術語,曾在美國高等教育評論上專門發表文章對此術語進行過全麵解釋。Bifocality,靈感來源於“bifocal”(雙焦的,雙焦點的),具體是指將研究視角同時聚焦於遠處和近處。一方麵,研究視角聚焦於不斷變化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另一方麵,研究視角也聚焦於人民的日常生活實踐,如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生活等,同時關注宏觀的結構背景和微觀的生活實踐,使我們能夠從理論上把握和探討二者的關係。Circuit有循回、環道的意思,韋斯教授用“circuit of privilege”比喻新的動態的社會結構背景下,階級群體特權被鞏固或被剝削後階級再生成的循環過程。可見,“批判的雙焦點”是透析當下動態背景下社會階級生產過程或生產方式的方法、途徑。
韋斯教授在講座中提到,“批判的雙焦點”是對認識論、教育研究設計及教育研究政治學進行思考的一種方式,是一種研究者試圖使連接和循環都可見化的方法論,通過這種方法論,我們可以看到結構條件在政策和製度的再生中的體現,也能看到結構條件正與社區關係相互交織,並滲透到個體的主體性中,從而被不斷地新陳代謝。同時,韋斯教授還特別強調,盡管“批判的雙焦點”已經成為審視美國新自由主義政策和實踐的一麵鏡子,但致力於對社會結構和現實生活的理論的和實證的雙焦關注完全可以通過調整而運用到不同的背景、曆史時期以及相應的製度安排中。
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批判的雙焦點”總是能致力於鼓舞研究設計對下列四個方麵的問題做出回答:第一,不斷擴大的不平等的裂痕如何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和社區中;第二,世界範圍內的新自由主義的機會和資源的重新組合如何加劇種族和階級的分層;第三,特權的積累如何與不斷加深的貧窮相關聯;第四,處於變化中的社會成員如何理解當代的經濟政治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