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碎玉軒藏玉筆記(三)(3)(1 / 1)

交流

文/範源

白玉持靈芝竹葉童子墜(圖3),和田糖白玉質,清代,高5.4厘米,寬2.4厘米,厚1.2厘米。眉眼笑意吟吟,身著寬袖、上窄下鬆的衣裙,頭紮歪髻,側身用雙手將靈芝舉過頭頂,靈芝還連著竹葉,垂過肩頭——這是典型的清代童子的造型。這件玉器的材料是帶糖色的和田白玉,清代晚期純白的白玉來源已經匱乏,糖料漸多。要想更好地利用糖料,最通行也是最好的做法是作巧雕,即根據一塊玉料上不同的顏色,分別施以不同的事物,反而比一色的玉材更能表現出玉器美感和立體感。我曾經過手一件掛墜,是羅漢坐在葫蘆上。羅漢用白玉雕成,大葫蘆則是褐色的糖玉打造,效果非常妙,可惜我雖賞玩良久,但終因葫蘆與羅漢的連接處有一道深綹而放棄。

我的這件童子墜雖不像羅漢葫蘆墜那樣,將某些部位加以巧雕,但也是費盡了心機。玉料的主體雖是白玉,但那片糖色麵積亦不小,而且帶少許白漿。玉工精心設計,在玉質純正的白玉部位雕童子的頭和身子,而將糖料安排在童子的背麵,因此從正麵看竟幾乎看不到糖色,隻是在靈芝和竹枝處看到些許。我與它初次見麵時,首先被其突出的主體部分抓住了,待翻過來看到糖色已是毫不介意,正所謂一見鍾情,瑕不掩瑜。當然,此一時,彼一時,曾一度被人們瞧不上眼的糖料,到了21世紀卻身價倍增。同樣是白玉鐲,鐲上帶一段糖色比純白的要貴許多,這是把糖色作為了一種俏色,我認為那應該是傳統審美的回歸。現今,俄羅斯軟玉中帶糖色的情況很多,市場上此類玉器因而層出不窮,但是,優秀的糖玉作品卻寥寥無幾。糖色是鐵元素滲入玉料當中的產物,同樣是鐵元素,侵入玉的淺表則成皮,被人們所大力追捧;侵入玉的內部則為糖,反而降低了玉的檔次,真難以理喻。不過,無論如何,這件白玉持靈芝竹葉童子墜的確見證了古代玉工善用玉巧作玉的過程,使我們能夠穿過時空,百年後依然觀賞得到其精妙的手藝,領略中華玉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