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碎玉軒藏玉筆記(三)(4)(1 / 1)

交流

文/範源

白玉劉海戲金蟾墜(圖4),和田白玉質,清代,高3.7厘米,寬4厘米。一個小男孩左手舞動著一長串銅錢,正在逗弄一個金蟾,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劉海戲金蟾”。其實,劉海並非小男孩,而是古時的一位青年,後來得道成仙而去;金蟾是一隻三足蟾蜍,要是擁有了它,就會財源滾滾。這個典故反映了古代的人們向往富足和生活美好的願望。

初見這個童子墜,並沒有感到有什麼特別,反而發現童子墜的右下角有老殘,說明這裏缺失了一塊。盡管有殘,但考慮玉質不錯,我還是想買下來,一看錢包錢不夠,隻好讓攤主等著我去借錢。待錢湊齊後再見到攤主,攤主一邊數錢一邊直說,曾有數人出高價要買,但他說已經賣了,出高價也不賣。我和這個攤主隻是點頭之交,平日也買過他的東西,可能覺得我這個人平時買東西還比較守信,還可能看我是女性不便欺瞞,所以我雖然買其他的東西有時會吃虧,但隻要別人不是有意坑騙,我一般還是肯吃虧的,“吃虧是福”,我堅信這句古話是中華民族最值得崇尚的美德。

在周末的古玩市場,一般買到東西後碰到同好,都喜歡相互交流看法。在大家基本判定是老東西的情況下,我關心的是玉墜的題材和製作年代。仔細打量這個玉人,發現童子背後背的不是蓮荷而是錢串,證明其取材於“劉海戲金蟾”,同時證明了玉墜上那塊殘失的東西是金蟾。這種世俗化的玉人,自宋代就十分流行。那麼是宋代?這個玉人不具備宋人的特征,我心中已予以排除,因而隻能框在明清範圍內了。玉人蒜頭鼻,身背錢串,呈蹲姿,頭歪著,很有動感,衣紋較多,線條流暢,如果出自明代,不太符合“明大粗”的風格,定清代較為穩妥。資深文物專家張老師認為到明,我查閱資料發現明代的童子的確多蒜頭鼻。但楊震華老師從刀法上看認為還定在清代較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