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
作者:陳寧華
銷售本質上是一種溝通。真正成功的溝通不在於你向客戶說了多少,而在於客戶接受了多少。
很多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往往習慣於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出發,解說自己的觀點和產品,說服客戶購買,而不是通過分析客戶的回應來解決客戶的問題。這是一個誤區,“客戶的回應比銷售人員的論述更重要”,這是在銷售溝通之前就應明確的。
如何使客戶產生回應
客戶說的越多,往往表明他越喜歡你,在銷售溝通中,如果隻有你一個人滔滔不絕,不論你講得如何精彩,客戶的接受都是極為有限的。因此,你必須向客戶提問。
1.要說,更要問
在銷售對話中,為什麼你總是感覺被動?原因通常是你總是在說,而你的客戶總是在沉默或不停地發問。客戶一直提問,是在探你的底牌。其實你不一定知道客戶真正關心的是什麼,主要的問題在哪裏,因為你隻說不問。客戶和你談話,是期望你可以在專業方麵給出建議,你應當像醫生一樣,對現狀進行診斷,而診斷的最好方式就是有策略地提問。
2.測試客戶的回應
一般的銷售人員通常滔滔不絕一大堆之後,就用論述(句號)結尾了,這時候客戶的表現通常是“好,我知道了,改天再聊吧”或“我考慮一下再說”等。如果你在論述完後緊接著問:“您覺得如何呢?”或“關於這一點,我說清楚了嗎?”效果會好很多,客戶至少不會冷冰冰地拒絕你,提問給了客戶闡述他想法的機會。這個時候銷售人員容易犯不注意利用沉默和停頓的毛病,看到客戶半天沒反應,就輕易妥協——“這樣吧,陳經理,您是不是對我們的價格不滿意,這個好商量。”或者開始自問(“您對我們產品還有什麼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嗎”)自答(“沒關係,陳經理,您是不是對產品的具體用途還不太清楚呢”)。
回應的一般形式
客戶的回應實質上是一種信息的反饋,在一般的銷售溝通中,各種信息類型的影響力為:文字語言 7%~10%,有聲語言 30%~40%,肢體語言 50%~60%。
1.文字語言
當客戶感覺到痛苦或興奮時,通常在對話中會通過一些字、詞表現出來,如“太”好了、“真棒”、“怎麼”可能、“非常”不滿意等,這些字被稱為“情緒性字眼”,它們都表現了客戶的潛意識導向,表明了他們的深層看法,我們在傾聽時要格外注意。一般而言,在成交的那一刻,客戶做決定是感性的,所以每當客戶在對話中流露出有利於購買成交的信號時,都要抓住機會,及時促成。
銷售人員也要注意自己對客戶做出回應時的遣詞用句,簡單的一個不當稱謂就有可能使你前功盡棄。如在你的交談中使用太多的“我”、“我們”、“我認為”等,很容易造成客戶反感,應多用具有親和力的“您”。如果你發現客戶在高頻度地使用“我”、“我認為”等詞語時,你一定要注意傾聽了,並適當控製和引導。這樣的客戶一般主觀性強,喜歡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且他們一般不容易打動,你隻要對他表示欣賞並建立信任關係,雙方一旦成交,將是非常理想的長期客戶。
當然,還有一些常用的詞語,換了一個說法,往往效果大為改觀。例如,不說“買”和“賣”,換成“擁有”。當你希望客戶購買你的產品的時候,你說:“陳先生,當您購買了我們的產品之後……”你的客戶會非常敏感,這意味著你要從他的錢包裏掏錢了。更好的說法是:“陳先生,您知道嗎,當您擁有了我們為您量身推薦的產品之後,您將體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