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拿什麼來保護你?(1 / 1)

拿什麼來保護你?

碎片

藝術品該如何存儲呢,這或許是每個藝術機構都會麵臨的問題。水災、火災等突發事件,以及風吹日照、人為破壞、設備陳舊等日常磨損都有可能給藝術品帶來滅頂之災。尤其是從今年7月以來出現的強降雨過程導致的洪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藝術品安全造成極大威脅,藝術品保存的話題被再一次提起。

北京“7·21”大暴雨,不僅給無數北京周邊的藝術家工作室帶來不小的水災,不少藝術家的畫作被泡壞,連張曉剛這樣的重量級本土藝術家也包括在內;而且曆史文物也未能幸免,位於北京房山周口店附近的金朝皇陵地宮大量積水,地表多種遺址也被暴雨衝刷;不獨北京,去年7月,成都的暴雨洗劫了成都老藍頂藝術區的40多間藝術家工作室,全部損失在500萬元以上。與此同時,今年7月30日晚,中國美院附中的一場大火,使很多油畫付之一炬;7月11日,甘肅省博物館展廳內一展櫃玻璃發生破碎,4件一級文物和2件三級文物受損;6月25日,國家博物館石刻文物庫房內一文物櫃架發生脫落,2件一般石刻文物受損。

國內藝術品天災、人禍的集體發難,讓人不禁揪心,我們在報以同情、遺憾、心疼時,也不能不對其保存現狀心存憂慮。藝術家個人或許在經濟條件和經驗方麵尚有欠缺,思考和準備不足;而大量藝術機構專業化倉庫的稀缺則有點說不過去。據悉,我國藝術品倉儲行業仍處於初級階段,大多數藝術機構或藝術愛好者都沒有將藝術品放在專業倉庫中,而隻存放在貨物倉庫或個人居所。目前我國也並沒有相應的藝術品物流、倉庫管理專業,相比國際發展水平,我國存在一定差距。與此同時,一些藝術單位因設備陳舊、管理不善等引起的藝術品損壞現象每每發生。

當下國內藝術品的保存,因了集體災害發難,引發了新的關注和討論熱潮。

對付水災、火災等不可預知的突發事件,業內人士建議,保護藝術品,首先是地點與建築物的選擇,其次是必要的防護設備f防洪閘、沙包、水泵等),以及防護措施(包裝、墊高存放等),最後是預先準備好的災害緊急預案和平時的定期演練。除了實物的保存,相關人士強烈呼籲建立藝術品數字化保存機製,包括建立作品的數字檔案、數字資產的重視、數字化的保護版權等。

數字化保存藝術品,可降低突發災難的損失,而對於藝術品的日常維護,最有效的方法則是存放於專業倉庫中。專業倉庫要滿足防火、防水等一般倉儲的基本要求。堅固的牆體和地麵可防水患,專業探測器可防火,出現情的時候,會自動噴出防火氣體。這種滅火氣體不摻加任何化學物質,對藝術品不會有任何損害。其次,需要注意濕度和溫度。最好的濕度條件是在45%—50%之間。最好的溫度條件是在18℃—23℃。其他維護措施則是日常檢查,避光、不要輕易挪動藝術品等。

中國當前的情況,數字化存放方式或可以自我嚐試,而專業化倉庫的建設則恐怕需要時日。它需要我們借鑒西方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鍛煉積累和向涉及到的各行專家學習。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日前也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文物行政部門,文物、博物館單位製定應對重大洪澇災害預案並組織演練,對存在險情的,要采取有效的遮蓋、加固、支頂、圍擋、排水、防滲等排險措施。對博物館展廳的展櫃展具等展覽設施設備進行全麵檢查,凡不符合文物展覽、保管安全要求的,要進行更換或者維修。

藝術品保存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們勇於嚐試新方式、善於向西方學習、勤於安保排查,並將此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延續下去,杜絕隨意、突擊、一時等“思想小差”。假以時日,藝術品方能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