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結構調整,銀行怎麼辦(2 / 2)

差異化的轉型之路隻是銀行轉型邁出的第一步,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推進,隨著市場環境和監管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銀行轉型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如何深化呢?不少銀行已從實踐中找到了深化轉型答案,那就是實施集約化經營發展戰略,盡可能以最小的資本消耗獲取最大的經營效益,促進資本節約型經營模式的形成,實現資本回報的最大化。換言之,基於對信貸結構、收入結構的調整,提升銀行定價能力將是未來銀行工作的核心。

信貸業務的結構調整,多數銀行選擇的是發展中小型企業信貸業務。這其中的核心是銀行定價能力在中小企業業務中才能體現出的優勢。雖然,不少銀行曾經擔心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風險不好掌控,但通過民生、華夏等銀行的探索,不少銀行已經認識到了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風險其實可控。並且,目前隨著深發展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崛起,業內對中小企業業務結合供應鏈經營能給銀行帶來的綜合收益提升有了新的認識。

對於零售業務結構的調整已經是許多銀行都在進行的轉型重點之一,而提升零售業務的貢獻度的核心是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目前,商業銀行在投行、貿易融資、私人銀行、托管等新興業務上競爭激烈,也說明銀行普遍認識到了發展中間業務對銀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怎樣鞏固和加快中間業務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家銀行轉型的效果和成敗。而利率市場化之後,不言而喻的盈利重點也將是中間業務。

風險防範不能忘

今年以來,央行先後四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大中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達20.5%的曆史高位。央行收縮銀行流動性力度不斷加大,“從緊”之下,一係列收緊措施有可能會加速銀行資產質量的惡化,中小商業銀行麵對資產質量風險加大的壓力,更應該強化風險防範意識,做好風險防範的各項工作。

當前銀行的資產質量風險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麵: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業和產能過剩等重點、熱點行業的風險。

先說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實事求是地說,它就像一把“雙刃劍”,既可能給地方經濟帶來發展,但同時也給地方政府帶來沉重債務負擔,存在巨大風險。據悉,目前全國有3800多家地方政府融資機構,且80%集中在縣(市),潛伏的巨大風險都與銀行有直接關係。

房地產業也是風險源。去年到今年,國家為調控房地產可謂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效果不明顯,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來看,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846億元,同比增長34.1%,其中住宅投資增長37.4%。自2009年6月份以來,房地產開發投資始終保持高位運行態勢,顯著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這種增速會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投資投機需求得到抑製,其貸款風險會更加明顯。去年,《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0年)》透露,在接受調查的銀行家中,不少銀行家認為不良貸款額的集中上升將出現在未來三五年,銀行家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貸款中房地產貸款及相關貸款風險。

除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業的風險,還有產能過剩等重點、熱點行業都將給銀行資產質量帶來巨大的風險。銀行要適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與國民經濟實現良性互動,首先一環就是要強化風險防範。

如何防範呢?銀行一方麵要保持信貸適度、均衡增長,繼續執行“有保、有控、有壓”的區別信貸政策;另一方麵密切跟蹤國家經濟金融形勢、政策調控變化情況,繼續加強對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產能過剩等重點、熱點行業的風險監測和管理,主動調整客戶、行業和產品結構,將有限的信貸資源投向符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且經營管理規範、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的客戶。對於一些跨行業盲目擴張、資本運作頻繁、無核心競爭力的高風險企業,則主動壓縮、退出,保證信貸資產的安全。繼續強化風險管理,加強貸款的精細化、專業化管理。持續開展風險排查和預警工作,及時掌握企業資金流、物流等生產經營和財務的動態情況,適時調整風險管理措施,不斷提高貸款“三查”水平,確保信貸資產質量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