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作者:吳明
上了點年紀的人大都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政府說到我國大好形勢時,總少不了說上這句話:我們國家目前已既無外債,也無內債。人們往往聽到這句話都精神為之一振:我們國家不欠賬了,多好啊!
幾十年後,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既無外債也無內債的低水平了,而是成了債主,成了擁有3萬億美元外彙儲備的特大債主了。3萬億美元外彙儲備是什麼概念?這麼說吧:中國用不到1萬億美元就可以買下美國的蘋果、穀歌、微軟、IBM四大著名公司;用1.87萬億美元就能買下美國大陸的所有農田,讓那些美國農場主都來為中國人種糧食。當然,這樣說隻是一個假設,中國也決不會去買那些玩意兒。但是中國確確實實擁有這麼多財富,說中國是當今的超級“富翁”,一點也不誇張。
古人雲:貧窮自在,富貴多憂;《紅樓夢》裏說:大有大的難處。這些話一點也不假。究竟中國外彙儲備增長如此之快是如何來的?3萬億“富翁”好當嗎?如何當好這個“富翁”呢?
外彙猛增究為何
實事求是地說,近年來中國外彙增得太快,有點不靠譜。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3月末,國家外彙儲備餘額首次突破了3萬億美元,達到30447億美元,這距離外彙儲備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還不到兩年時間。尤其是今年一季度,中國外彙儲備增加1974億美元,而一季度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10.2億美元的逆差,這說明外儲增加不是貿易順差帶來的。根據外彙管理局的算法,過去10年“熱錢”年均流入近250億美元,占同期外彙儲備增量的9.0%。換言之,中國外彙儲備陡增,跟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美國從中作梗。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堅強的中國沒有被這場危機放倒,而發誓“不做世界第二”的美國卻被這場危機打得有些神昏顛倒,不但經濟複蘇的曙光姍姍來遲,而且失業率有增無減。從來不檢查自己而隻把手電筒照別個的美國老板,於是故伎重演,將當年用來逼迫日本當替罪羊的手段又用在了中國和全世界的身上,先是殫精竭慮地逼迫人民幣大幅升值,中國政府不吃這一套。美國拿中國沒辦法,於是又想出更惡毒的一招: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從2009年3月至去年3月,美聯儲共購買了1.7萬億美元的國債及抵押貸款保證券,試圖阻止美國經濟像自由落體般下墜。誰知到2010年下半年,美國經濟仍呈現減速態勢,美聯儲氣急敗壞,於是於2010年11月4日又重啟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拋出了6000億美元。時至今日,美聯儲以複蘇不穩為由,繼續保持低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市場上流動性十分充沛,仍有大批“熱錢”湧入中國。
這個“富翁”不好當
央行行長周小川4月18日晚間在清華大學金融高端論壇上坦言,外彙儲備已超過了我國需要的合理水平,外彙積累過多,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多,也增加了央行對衝工作的壓力。小川行長的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3萬億“富翁”並不好當的心曲。
外彙多,其實並不是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有人說,既然我們儲備了那麼多外彙,那我們就可以背著錢“天馬行空”,想到哪裏就到哪裏,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其實不然,這些錢是買不了什麼的。原因就是你想買的人家不賣,人家願賣給你的,又值不得去買。你想買能源嗎,人家卡著你的脖子漲價;你想買技術嗎,人家不給;你想買品牌嗎,人家給你一個空殼殼,讓你吃啞巴虧;你想買其他不要緊的,諸如奢侈品、體育俱樂部,又得不償失。總之,這些美元儲備並不能用來“買”什麼,它隻具備其作為資本儲備的戰略功能。
外彙多,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多。有資料顯示,中國外彙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其一是巨額貿易順差;其二是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的大幅增加;其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熱錢”流入。持有一定數量的外彙,對清償國際收支逆差、幹預外彙市場等無疑是意義重大。但是一味地追求外彙,其害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譬如,巨額外貿順差的背後,隱藏的是大量中國商品、中國社會財富轉移到他國而供人家消費。通俗地說,就是人家給我鈔票,拿走了我的商品。就一定意義而言,就是人家外國人享受我們的實體經濟、中國商品帶給他們的快慰,而我們卻在哪裏幹癟著肚子數鈔票。
誠然,這是天經地義的,但由於中國實行外彙管理製度,所以外貿產生的外彙,便成了一定比例兌換人民幣在國內市場上流通。即客觀情況是,國內的商品、社會財富減少,而人民幣流動性增強,甚至可能由於某種需要而開動印鈔機,結果為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留下了隱患。